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潘耀振获贵州省科卫文体旅工会委员会首届“医务工匠”荣誉称号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12-27 浏览次数: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近日,贵州省科卫文体旅工会委员会经过选拔评选,决定命名16名同志为首届“科创工匠”“ 医务工匠”“文物工匠”“黔旅工匠”,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主任潘耀振获“医务工匠”荣誉称号。

潘耀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贵州省省管专家、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次,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1次。从医三十五载,潘耀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奋楫笃行,从行业引领到人才培养,从勇攀医学高峰到服务百姓健康,多项创新技术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先进的诊疗模式得到国家认可,无私的技术分享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医者仁心点亮更多患者的希望。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主任潘耀振


在医学征程上,潘耀振带领团队一路栉风沐雨、筚路褴褛,用实际行动推动区域医疗发展,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破冰突围永攀医学高峰。中国是肝癌大国,初诊患者中晚期占比接近80%,对于不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潘耀振带领团队率先在贵州开展了肝癌转化治疗,并推行肝癌的规范化诊治及MDT多学科诊疗。事实证明,这种模式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不但得到了国家癌症中心的认可,潘耀振所在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还获批“全国第一批肝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樊嘉院士为潘耀振团队颁发了“规范诊疗优秀团队奖”。

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潘耀振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贵州省肝胆胰脾专业委员会”。通过专委会,多次在贵州省市州、区县级医院进行“肝胆胰脾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宣讲,将积累数十年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无私分享给当地医生,让他们更便捷的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立时代之潮头,发科研之先声。潘耀振在医学研究领域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创新力,特别是在胰腺癌和肝癌的治疗和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传统的肿瘤基因靶点探索上取得了进展,还开拓了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全新机制研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创新的视角和策略。

除了在医疗技术创新层面发力,潘耀振和团队还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其研究成果在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潘耀振(左一)


在治疗方面,潘耀振带领团队专注于胰腺癌和肝癌的基因靶向治疗研究,特别关注肿瘤基因的泛素化-蛋白酶体系统对靶点蛋白的修饰和降解作用及其对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的调控作用。例如,关于PELI1和FBXO28等基因的研究,揭示了它们通过特定的泛素化修饰作用和相应的信号通路的调控影响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这一发现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临床可能性,为进一步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效用性创造了先决的技术条件。

在临床方面,潘耀振带领团队深入探索了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多个新机制。研究发现,泛素化修饰不仅影响肿瘤细胞的衰老过程,还影响癌细胞的内质网应激水平及未折叠蛋白反应。此外,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M1/M2型转化也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肿瘤生物学的研究视野,也为未来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潜在靶点。

在应用方面,潘耀振参与开发多项医疗设备专利,包括微创手术切割缝合器及普外科手术辅助装置等,极大地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这些创新的医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显著改善了手术操作便利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体验感及康复效果。

通过持续创新和深入探索,潘耀振及其团队不仅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还通过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了医疗实践的水平,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有效方法,对全球医学健康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

日月为证、星光为伴。近年来,潘耀振作为主要完成人,将大量心血放在了贵州省肝胆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上,在贵州省内推广了13项高难度、复杂的肝胆外科微创手术,如高位胆管癌根治术,ERCP、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精准右半肝切除术,腹腔镜肝Ⅱ、Ⅲ、Ⅳ、Ⅴ、Ⅵ、Ⅶ、Ⅷ段精准切除术,腹腔镜假性胰腺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腹腔镜胰体尾保脾切除术,腹腔镜联合电子胆道镜全腔镜下微创保胆取石术,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及术中双波长激光碎石术,3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保胆取石术,腹腔镜胰体尾保脾切除术,3D腹腔镜胰腺假性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一组组聚光灯、一把把手术刀、一场场研讨会,凝结夙兴夜寐的医疗求索,彰显披星戴月的工匠初心,正因有了这些奋斗成就永恒的技术,让贵州省肝胆外科微创治疗技术水平迈上了新的时代高度,助力着健康贵州的建设。

潘耀振还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这些项目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其中单篇SCI影响因子最高11.3分。

潘耀振心系贫困群众,依托贵州省科学技术厅项目《科技助力精准医疗扶贫区域试点——普外科疾病的诊治》,在扶贫区域进行普外科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和技术推广,让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在当地就能够得到解决。通过潘耀振团队的精准医疗扶贫和对口支援,不仅让基层医疗卫生力量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真正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避免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潘耀振长期工作在临床医学和教学的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具备较高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潘耀振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人才发展是关键,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科室专门成立了人才培养管理小组,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引进计划、组织实施方法。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管理过程中,潘耀振采取各种鼓励政策招聘人才,克服地域、经费、环境等困难,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才环境。紧紧抓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解决人才队伍建设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建立了一支适应现代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近5年,潘耀振共培养硕士毕业生15名,博士毕业生2名;硕士在读11名,博士在读4名。为贵州省肝胆外科培养大批中青年优秀医生,且均是贵州省本专业急需且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成立于2008年8月,在潘耀振的带领下,经过16年的沉淀和努力,不论是临床、科研还是教学都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贵州省专科医院中的明星科室。

医疗仪器日益完备。病房配备有先进的监护设备、腹腔镜、电子胆道镜、B超等仪器,为医疗团队提供了坚实的设备保障。

医疗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科室医生11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3人,包括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3人,超声技术主管技师1人;现有护士15人,包括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8人、护士2人,其中肿瘤专科护士2名、三级营养师2名、静疗专科护士1人。

三十五载行医路,有冲关夺卡之艰、有破冰攀峰之难、有夙兴夜寐之勤、有一往无前之勇、有心系群众之仁、有敢为人先之谋,更多的是有一颗“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匠人之心。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