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胃部 “沉默杀手”—— 胃癌的早期信号与防治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12-25 浏览次数:

胃癌作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常被称为 “沉默杀手”。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早期胃癌患者经过及时治疗,5 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然而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胃癌的早期信号

 

消化不良

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反复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警惕胃癌可能。这些症状容易与普通胃炎、胃溃疡混淆,但胃癌所致消化不良往往呈进行性加重。

上腹部疼痛规律改变

原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如果疼痛规律发生变化,如原本空腹疼痛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疼痛变为持续性隐痛,或者疼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服药后也难以缓解,可能是胃癌在作祟。

黑便或呕血

胃内肿瘤破溃出血,少量出血时表现为粪便潜血阳性,肉眼可见粪便颜色变黑,呈柏油样便;若出血量较大,可出现呕血,多为咖啡色或暗红色血液。这是较为直观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危险信号。

不明原因消瘦

短期内体重迅速下降,没有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却出现乏力、消瘦,常提示身体存在消耗性疾病,胃癌便是其中之一。肿瘤细胞不断增殖,消耗机体大量能量,导致身体营养缺失。

吞咽困难

当胃癌发生在胃贲门部,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会阻碍食物通过,患者逐渐出现吞咽困难,开始为进食固体食物时有梗阻感,随着病情进展,流质食物甚至饮水也会变得困难。

胃癌的致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引发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它能定植于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异型增生,进而增加癌变风险。

饮食习惯

长期食用高盐、腌制、熏烤食物,如咸菜、腊肉、熏鱼等,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可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损伤胃黏膜。此外,进食过快、过烫,反复刺激胃黏膜,也易诱发胃部病变。

胃部慢性疾病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部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修复的恶性循环中,细胞异型增生几率增大,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

遗传因素

胃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胃癌,其他家庭成员患癌风险相对升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机体对致癌物的代谢、免疫监视等机制发挥作用。

胃癌的防治措施

一级预防

(1)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检测阳性且伴有胃部不适、溃疡等症状的患者,以及胃癌高发地区人群,推荐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 10 - 14 天。

(2)调整饮食习惯:减少高盐、腌制、熏烤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养成细嚼慢咽、不吃过烫食物的好习惯,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

(3)积极治疗胃部慢性疾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患者,要定期复查胃镜,规范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二级预防

(1)胃镜筛查:对于年龄大于 40 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胃癌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的 “金标准”,能直观观察胃内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2)血清学筛查: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 17 等指标,结合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可初步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进一步精准指导胃镜检查。

三级预防

一旦确诊胃癌,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等,选择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早期胃癌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辅助化疗;中晚期胃癌则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

胃癌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关注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有效降低胃癌的危害,提高生存率。


作 者:刘翔          

单 位:晋城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编辑:向烨

二审:毕锋

三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