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学子连续熬夜引发悲剧,心源性猝死再一次向人们敲响警钟!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12-25 浏览次数:

一名23岁的学生,为了备战毕业答辩,连续熬夜二周,结果不幸猝死。悲剧的发生,再一次向人们敲响警钟,青年人猝死有可能随时发生在身边,中青年人务必要了解心源性猝死的知识、并积极预防其发生,上好必修课,杜绝悲剧的发生。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于洪婕介绍,这名学生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突然晕倒,心跳骤停,120急救车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但患者已失去生命体征,虽经抢救,最终不幸离世。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高达55万人。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人群中,96%死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其中80%为心源性猝死。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又称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心源性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一旦发生,存活几率很低,如不及时救治,3—5分钟后就会死亡。心源性猝死在全球范围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发病率有所差异,男性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通常明显高于女性。

中青年人心源性猝死这一趋势的加剧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长期熬夜导致的生物钟紊乱、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高热量饮食引发的肥胖与高血脂,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此外,精神压力大也是重要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通常心源性猝死前没有任何征兆,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引起重视,并立即就诊。

1、曾有不明原因的晕厥,尤其在活动中或应激时出现,往往提示有心脏问题。

2、胸痛、胸闷、胸部不适,尤其是活动、劳累、用力时出现。

3、呼吸急促或窒息感,尤其发生在活动、劳累、用力时。

4、心悸,可能伴随出汗、头晕、恶心等,尤其与活动、劳累、用力等相关。

5、体检时有心脏杂音。

6、有遗传性心脏病家族史或猝死家族史。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

1、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均衡、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减轻压力均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2、定期体检:可尽早发现心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从而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如有心脏病家族史(家族中有人罹患遗传性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等,离子通道病,心源性或不明原因猝死等),需及早就诊。

3、遵从医嘱配合使用药物或器械预防,如有心脏疾病或心脏疾病高危因素,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药物治疗。

猝死的黄金救援时间一般是在猝死发生后4—6分钟,若在6分钟内不能得到及时抢救,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若猝死发生在医院内可进行各种抢救措施,但如果发生在院外,应立刻拨打120,在确认周围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心肺复苏,若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保证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AED抢救。

预防中青年猝死事关重要,专家指出,年轻人不能忽视定期体检,要从生活习惯入手做好健康管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远离猝死。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