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手记】黔东南州医消化内科黄雨骥:我在锦屏的坚守与成长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12-18 浏览次数:

我叫黄雨骥,黔东南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半年前,带着使命与责任,我踏上了前来锦屏县人民医院消化科的组团式帮扶之旅。那时候的我,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医疗事业发展的期待,也深知自己肩负的担子不轻。

初到锦屏县人民医院,我就像一个领航者,开始着手组建学科团队。这就像是组建一个特殊的战队,每个成员都是一颗独特的螺丝钉,我要确保他们的专业性和互补性,让这个团队严丝合缝。团队组建起来后,我又忙着明确大家的职责与专长,就像给每个战士分配好战斗岗位一样。定期的团队会议是我们的集结号,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工作进展,那些遇到的难题就像战场上的敌人,我们一起商量对策,确保帮扶工作这趟列车能稳稳地向前行驶。

技术交流与培训是我帮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就充满了动力。每一次的专业讲座,我都精心准备,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倾囊相授。病例讨论会更是热烈,大家各抒己见,年轻的医护人员提出自己的疑惑,经验丰富的同行分享见解,那思想碰撞的火花仿佛能照亮整个科室。技能培训中,我亲自示范操作,看着他们从生疏到熟练,他们的眼神从疑惑逐渐变得清明,内心满是欣慰,我知道,新知识、新技术正在这里生根发芽,大家对新技术的热情和钻研精神让我看到了锦屏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未来。

说起医疗技术的提升,最让我自豪的就是手术量的翻倍。这背后是无数次对手术流程的优化,是我们团队成员手术技巧的不断磨砺,更是团队协作精神的完美体现。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场战斗,我们在手术台前争分夺秒,为的就是给患者最及时、有效的治疗。

而新技术与新项目的开展,更是我们送给锦屏县患者的珍贵礼物。ESD手术,这个早期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选择,在我们的努力下成功开展了多例。还记得第一例ESD手术时,整个团队都高度紧张,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小心翼翼,当手术成功完成的那一刻,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喜悦。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下治疗、非静脉曲张出血急诊内镜下治疗,这两项技术的开展,就像给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拉起了一道生命防线,有效提高了救治成功率,看着患者从危险边缘被拉回来,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还有内镜下痔上套扎术,为痔疮患者带来了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看着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我更加坚信我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开创消化科病房,就像是亲手打造一个温暖的港湾。我参与了从规划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优化病房布局时,我在脑海里不断构思着怎样能让患者住得更舒适;挑选硬件设施时,我总是想着要给患者最好的;完善管理制度时,我又在思考如何让医护人员能更好地照顾患者。当病房终于落成,当看到患者走进崭新的病房,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我深深感受到,一个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对患者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不仅是病房,更是患者们的希望之所。新病房不仅提高了患者的住院体验,也让科室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人才培养方面,师带徒协议的签订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步。那一份份协议,不仅仅是纸张,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我根据科室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就像为每一棵幼苗量身定制成长方案。我定期指导那些年轻的医护人员,和他们交流经验,看着他们在实践锻炼中一点点成长,我仿佛看到了锦屏县人民医院消化科的未来充满希望。

在提升患者服务与满意度上,我们也是不遗余力。优化就医环境的过程中,我带领团队参与医院消化科门诊与病房的改造升级。那时候,大家一起动手,为的就是给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的就医环境。新病房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同时,加强医患沟通也至关重要。我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沟通技巧培训,因为我深知,医患之间的信任是治疗的基石。当看到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患者的眼神中充满信任时,我感到无比欣慰。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时,看到社区居民们认真聆听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知识讲座,那认真听讲的模样,我知道健康意识正在他们心中慢慢扎根。

然而,帮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人才缺失就像一片乌云,笼罩着县医院的发展。尽管我们努力提升医疗技术,但还是存在人才缺失的客观实际。这让我意识到,仅仅提升技术还不够,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与上级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进修学习机会也迫在眉睫。还有科研与教学方面,县医院消化科相对薄弱。这就像一个短板,限制了科室的全面发展。我计划与省内优质内镜中心合作,邀请专家来手把手教学和开展学术活动,希望能提升整体的学术水平。

半年的帮扶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看到了基层医疗的艰辛与希望,感受到了锦屏县人民医院消化科医护人员的热情与努力,见证了锦屏县人民医院消化科在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巨大进步。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疗帮扶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怀的传递,是对每一位患者健康的守护。我深知,自己的力量虽然有限,但只要坚持下去,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期待更多的人能关注和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让这里的医疗之花越开越盛。

(整理:吴水平)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