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少女突发不明病因狂躁,多学科联合最终揪出“元凶”!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12-18 浏览次数:

19岁的少女,正处于如花的年纪,却突发狂躁,全身抽搐,伴随高热、头痛、意识不清……患者的不自主行为,让相关检查难以进行,导致诊断不明!“我们必须尽快确诊,针对性治疗!”目睹少女及其家人脸上的痛苦,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副院长、肾病风湿病科主任彭红英教授向肾病风湿科医护团队坚定地说。最终多学科通力合作,揪出了病因,迅速对症治疗,如今患者已病情稳定,康复出院。

突患重疾 医生对症治疗

19岁的小红,一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浮肿,慕名来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肾病风湿病科就诊。经相关检查发现,小红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6868.4mg/24小时(正常值:24.00-141.00),抗核抗体1:3200阳性;抗nRNP/Sm抗体强阳性;抗ss-A52抗体阳性;抗dsDNA 抗体阳性,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予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1年,病情缓解并持续稳定。小红自信病情已愈,于2月前自行停药,并且频繁熬夜。不料,10日前她突发反复高热,体温峰值达到40℃,同时出现腹泻症状,每天排便次数多达十余次,于是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大便检查有真菌菌丝,考虑为“胃肠炎、真菌感染”,并给予了相应的抗感染和降温治疗,但发热与腹泻症状未见改善,为进一步治疗,小红被转诊至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肾病风湿病科。

 多学科协作 揪出致病“元凶”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随即予常规剂量激素、抗细菌、抗真菌、补液等治疗,仍频繁出现高热症状,体温峰值高达40.2℃。第三日,小红的病情骤然转重,突发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症状,继而出现神情淡漠、焦躁不安、间歇性头痛及不由自主的躁动。“该病人之前有红斑狼疮病史,有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史且长期熬夜、抵抗力低;此次有腹泻,大便又找到真菌菌丝,目前出现脑病症状,是狼疮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还是其他疾病?均有可能!必须及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才能对症处理。”但由于患者不自主地躁动,即便给予静脉注射安定也无法有效配合,头颅磁共振检查连续三次均未能成功,也无法配合腰椎穿刺检查,不能完成相关检查,就不能明确诊断,治疗便无法及时展开。面对这棘手难题,肾病风湿科医护团队没有退缩,很快,在彭红英教授的组织下,一场全院MDT会诊展开,充分评估病情后,制定了诊疗方案。在手术室,由麻醉科医生镇静后完善腰椎穿刺检查留取了脑脊液标本;同时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排除了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最终确诊患者是“狼疮性脑病”。随即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病情迅速缓解,发热、头痛、神志改变逐渐好转,目前患者已好转出院。

据彭红英教授介绍,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激素、免疫及环境等因素有关。这种疾病主要见于育龄期女性。红斑狼疮根据病变部位可被分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可以累及全身多器官,因此,症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的症状包括皮肤症状(如面颊部出现蝶形红斑、皮肤溃疡等)、心脏症状、肺脏症状、肾脏症状、血液系统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具体症状取决于病变器官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红斑狼疮并非传染病,不具有传染性。

彭红英教授表示,在治疗方面,红斑狼疮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狼疮性脑病属于危象,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狼疮脑病的发生率为14%~75%,占狼疮致死的19%。但是,通过早期诊断及规范性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疾病可得到控制,改善病情,能正常工作、生活、生育等。即便处在红斑狼疮缓解期的患者,为了避免再次诱发症状,必须定期到医院复诊、长期用药维持缓解,不能擅自停药。平时可通过避免诱因、调整心态、加强锻炼等方面来预防:

1、避免诱因:要慎用及合理应用可能会诱发红斑狼疮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保泰松等。同时避免日光暴晒和紫外线照射,避免刺激性的外用药物,以及一切外来的刺激因素,如长期处于较冷的环境中等。

2、调整心态: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受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情绪稳定,拥有较好的心态,并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尽可能地使体内激素分泌处于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3、加强锻炼:若家族中存在患红斑狼疮的人,或自身抵抗力较差,建议应在生活中加强锻炼、适度运动,如每日坚持跑步、爬山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达到预防的目的。

此外,若处于红斑狼疮的活动期,应该避免妊娠,以免加快疾病的发展,从而加重病情。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高维生素、高钙、低盐、低糖的食物,还可以适量多吃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