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省医骨科创新手术方法亮相国际骨科顶级期刊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12-13 浏览次数:

下肢长节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是骨科临床中的棘手难题,更是患者的“致残噩梦”,血供重建困难、力学结构复杂、软组织修复缓慢、治疗康复周期长......
近日,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陈龙和雷彦文副主任医师团队在下肢长节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新传统模式,为一位40岁因重物砸伤致左侧胫腓骨下段开放性骨折(Gustilo III)的男性患者采用2/3游离血管化腓骨瓣治疗胫腓骨骨缺损,术后骨缺损修复效果良好,供区功能还得到了较好恢复。这一创新术式,登上了全球骨科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BJS”——《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美国版)》。
病灶消除术后感染 外踝置入髓内钉固定
40岁的李先生(化名)在进行左侧胫腓骨下段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及外支架固定术后,左小腿中下段伤口愈合不佳,就诊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后,经检查发现,李先生的左小腿局部红肿,左小腿外侧中下段形成窦道,直径约1cm,窦道口有少许脓性分泌物,考虑诊断为左侧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及外支架固定术后感染。骨科团队在保留外固定架的情况下为李先生进行左小腿下段清创缝合及左胫腓骨下段广泛病灶清除术。因腓骨缺损较大,从外踝尖置入一枚克氏针作髓内钉固定。术后使用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切口愈合良好,顺利出院。
截取2/3游离血管化腓骨修复5cm胫骨缺损
3个月后,李先生返院随访,显示感染控制良好,但影像检查左侧胫骨骨缺损长度约5cm,腓骨骨缺损长度约10cm。基于保留供区腓骨再生可能性的想法,骨科团队设计了截取2/3游离血管化腓骨瓣以修复骨缺损、保留供区具有1/3连续性骨膜及骨皮质的腓骨以用于供区腓骨再生的手术方式。为避免供区腓骨骨折,使用弧形截骨、避免使用直角截骨的方法获取2/3腓骨瓣。在获取2/3游离血管化腓骨瓣过程中,骨科团队保留了腓骨的前外侧1/3,截取后内侧2/3,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保留腓骨骨膜、减少对骨间膜的损伤,同时也能更好地分离、暴露血管蒂。腓骨瓣远、近端的腓动脉及伴行静脉与探查好的胫前动脉及伴行静脉行端侧吻合,达到一次性通血成功。

术后恢复良好 无负重可行走
术后3月时,李先生在不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可进行完全负重行走,能够较好地回归生活。术后10月,可观察到2/3移植腓骨瓣不仅愈合,还出现了“腓骨化”增粗的现象,与受区腓骨融为一体。在术后5月、10月及16月时,均可观察到保留的1/3腓骨逐渐增粗,出现了腓骨再生,且右侧供区下肢功能完全恢复至术前。
据悉,临床上最常用的三种治疗骨缺损的手段,Ilizarov骨搬运技术、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游离血管化腓骨瓣移植术。此例手术采用2/3游离血管化腓骨瓣治疗胫腓骨骨缺损,不仅在修复缺损部位提供了足够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而且通过保留供区1/3的连续性骨膜和骨皮质,为供区腓骨的再生提供了可能性。供区腓骨在保留连续性部分骨膜和骨皮质的情况下,能够逐渐再生并恢复功能,从而避免了传统全段腓骨取材对供区功能的影响。这一创新方法不仅保证骨缺损修复效果,还为供区功能的最大恢复保留了希望,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供稿:贵州省人民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