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麻江县人民医院“张月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获“贵州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12-11 浏览次数:

近日,贵州省总工会评选命名一批“贵州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麻江县人民医院“张月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获命名。这是该工作室继2023年获得“黔东南州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之后的又一殊荣。

“张月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由黔东南州“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月仁主任医师领衔,于2018年进行积极筹备创建,2023年10月进行申报,2023年12月被贵州省黔东南州总工会命名为“张月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现有创新创效成员40余名。工作室依托医院心血管内科、麻江县高血压诊疗中心、血液透析室及介入导管室等高精尖团队成员,主要围绕心脑血管疾病诊治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室伴随着医院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已经发展成为具备高、中、初级职称及完善的专业梯队组成的集医疗、教学、康复等为一体的专业工作室。

领衔带头人张月仁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擅长于心血管内科及血液透析诊疗技术。曾先后在麻江县人民医院开展了20余项新技术,如自体内瘘成形术、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术、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心室造影、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等先进的心血管疾病等最新诊疗技术,开启了麻江县卫生健康系统“透析时代”“介入时代”与“精准医疗”的新征程,填补了麻江县卫生事业10余项技术空白。

张月仁作为麻江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及血液透析学科带头人,在2008年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进修学习回来后,一直致力于学科的发展,大力推进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并于2021年5月创建成功并获“中国胸痛中心(基层版)”授牌,挽救了无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保障了患者生命财产安全。

张月仁带领工作室团队进行新技术新项目研究,2010年荣获2008年“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临床应用”项目麻江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4年由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麻江县人民医院及瓮安县人民医院共同进行了科研项目立项:经食道心电生理诊疗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分析并获得贵州省卫生厅成功立项。2018年获得黔东南州第一届“名医师”称号,2018年申报贵州省卫生计生委科研项目“贵州省畲族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获得立项,填补了麻江县卫生健康系统科研空白。张月仁个人在2019年荣获黔东南州“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荣获农工党贵州省委庆祝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90周年“优秀个人”表彰,2020年荣获麻江县“优秀科技先进个人”,2021年荣获黔东南州第四个医师节“优秀医师”荣誉,2022年获得黔东南州第二届“名医师”称号,并于2019年开展的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开启了麻江县“介入时代”,2022年个人带头的心血管内科被贵州省卫生健康委作为“贵州省临床重点专科”成功立项,2023年荣获“黔东南州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张月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获“贵州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工作室将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等重点工作,最大化发挥工作室示范引领“大舞台”作用,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增强辐射带动效应,为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全力打造干事创业的“宣传队”与“大舞台”。同时通过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与医疗技术提升“练兵场”作用,以“名师带徒”形式,通过亲传亲带,助力“种子徒弟”成长成才,为医院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工作室也将发挥创新成果“孵化器”作用,争取每年多出创新成果,着力促进成果转化,以技能传授型创新工作室为劳模和工匠人才传授绝技绝活提供条件,达到“传帮带”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以创新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本报通讯员   欧清兰)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