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5岁姐姐和3岁弟弟都因糖尿病住进医院!专家:糖尿病防治要从娃娃抓起!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12-10 浏览次数:

2024年对于家住贵阳的赵女士一家来说,真是一波三折:一双活泼可爱的儿女先后因“1型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住进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儿科。“真是非常感谢你们,现在姐弟俩都得到诊治,目前情况都比较好”,近日正在为女儿办理出院手续的赵女士激动地对儿科护士长说。

11月8日,5岁的小妞妞突然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5℃,咳嗽,呈阵发性串咳,伴咳痰,痰黄色,有鼻塞、流脓涕,同时伴夜尿增多,气促、深大呼吸,在外院进行口服和输液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为得到进一步诊治,赵女士遂带着孩子住进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儿科。

入院时,患儿嗜睡,急性病容,呼吸深大、急促,呼吸有烂苹果味,经过相关检查,诊断为“1型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肺炎”。孩子病情很重,入院后儿科团队立即制定治疗方案。经过无创高流量呼吸机维持呼吸,抗感染,建立多通道扩容纠正脱水、酮症,适当纠正酸中毒,持续泵入胰岛素维持血糖接近正常,避免相关并发症等治疗。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患儿入院第二天,意识转清、深大呼吸改善,同时撤下无创呼吸机,七天后康复出院。

据了解,小妞妞3岁的弟弟今年6月也是患同样的病,后经儿科救治,目前恢复良好。

什么是儿童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所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主要特点为慢性高血糖。糖尿病主要分为4个亚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在儿童时期确诊的糖尿病称为儿童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约占90%。调查表明,我国每2-5万儿童中就有1人患有儿童糖尿病,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年平均增速为5%~34%,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且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然而,由于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和误诊,往往到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严重症状时才被发现。“上述姐弟俩都是出现1型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才被发现,因此儿童糖尿病防治刻不容缓”儿科龙知欢医生说道。

儿童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

1.多饮:常常觉得口渴,每天要喝很多水,尤其喜欢喝甜的饮料。

2.多尿:突然间尿量和小便频率增加。有的原本没有夜尿的习惯,现在却频繁半夜起床上厕所。

3.多食:出现食欲大增,可以吃特别多东西。

4.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或不增加。

5.其他非典型症状:绝大多数儿童糖尿病可能没有以上典型症状(“三多一少”),通常是突然出现反复恶心、呕吐,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嗜睡等症状。

哪些原因会导致儿童1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已经研究证实,在人类的白细胞抗原上有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基因。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糖尿病,家族中小孩的患病几率会比一般人高。特定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增加患病风险。

2.环境因素:环境中的病原体,如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感染,以及化学性物质如链尿菌素、四氧嘧啶等,或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如牛奶中的酪蛋白、乳球蛋白等,都可能对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刺激,损伤胰岛β细胞,从而引发糖尿病。

3.自身免疫因素:当身体对自身的胰岛β细胞产生错误识别并发起攻击时,会导致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影响血糖调控。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能会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能会损伤胰腺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4.生活方式和肥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糖饮食和缺乏运动,以及肥胖,都可能加剧胰岛β细胞的功能失调。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组织会产生一些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自身抗体,进而攻击胰腺中的β细胞,导致其损伤或死亡。

如何预防儿童糖尿病?

1.避免“三高”饮食:孩子饮食要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合理,避免吃过多高脂、高糖、高淀粉类食品,比如汉堡、蛋糕、油炸食品、饮料等,可以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

2.改变烹饪方式:家长可以将传统的炒、烤、炸、煸等烹饪方式改为焯、煮、炖、蒸等方式来制作食物,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尽量做到细嚼慢咽。

3.加强户外运动:每天安排一定量的户外运动。谨记“运动是减糖的最佳方式”,具体可以参考《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2岁以下能独立行走的幼儿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3小时)的身体活动;3-5岁每天要进行至少180分钟的身体活动,其中包括60分钟的活力玩耍;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3天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4.定期体检:定期给孩子做身体检查,包含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查,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群更要注意给孩子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干预。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