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压力性损伤:高风险人群需警惕,预防措施要牢记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12-02 浏览次数:

有文献报道,一般医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2.5 %~8.8 %;脊髓损伤患者的发生率为25 %~85 %;老年住院患者的发生率为10 %~25 %。若压力性损伤长期不愈合可引发局部脓肿、菌血症、脓毒血症、骨髓炎等,严重影响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甚至危及生命。

2024年11月21日是第十二个“世界压疮预防日”,主题是“皮肤保护,即刻做起”。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压力性损伤的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全院护理人员对压力性损伤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实现压力性损伤全程的规范化管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压力性损伤质量管理专项小组严格按照护理质控中心标准,于11月19日上午,开展了压力性损伤现患率调查,以实际行动体现对病患安全和护理质量的高度重视。

本次调查共涉及患者583人。在调查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关注压力性损伤的存在与否,更注重了解患者的需求,通过对调查资料分析和总结,寻找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使压力性损伤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医院专门对外开设专科护士换药伤口门诊,以方便患者就诊和获取相关指导。

专业指导:

一、什么是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也称为褥疮,它是压力和(或)压力联合剪切力作用在局部,造成皮肤和(或)皮肤下软组织的局限性损伤,通常位于骨隆突处,也可以与使用各种器械、管道及其他物品相关,比如长时间不翻身、管道固定太紧、被褥不平整、鞋子不合脚等都可以引起局部“压疮”。

二、哪些属于压力性损伤高风险人群?

1.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易损性增加;

2.昏迷、瘫痪、虚弱无力、自身活动减少等长期卧床或坐在轮椅上的人群;

3.长期营养不良或过度肥胖、水肿者;

4.石膏固定、因疾病或治疗需求,翻身、活动受限制,每天下床活动时间少于1小时的人群;

5.由于发热、出汗多、大小便失禁等,导致皮肤长期受汗液、尿液、粪便等刺激的患者;

6.留置胃管、尿管、引流管等的患者。

三、压力性损伤有什么表现?

发生压力性损伤 ,最初表现为受压部位的皮肤发红、疼痛、皮温高,进而出现深红色、紫色、形成透明的水疱或浑浊的血疱,出现破溃、感染、流脓、有恶臭等,严重者可深达肌肉、裸露肌腱、筋膜或骨骼,甚至引发骨髓炎。

四、压力性损伤的好发部位有哪些?

主要发生在身体负重和骨骼距离皮肤近的部位。压疮好发部位不仅与卧位有关,还与皮肤潮湿、床铺不平整有碎屑或留置胃管、尿管等护理不当有关。

五、压力性损伤有哪些危害?

1.皮肤受损,引起疼痛,降低生活质量;          

2.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3.影响疾病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照护难度和家庭经济负担。

六、如何预防?

早期压力性损伤,及时发现并果断处理是完全可以逆转的。

1.翻身减压:通过改变体位,适时的体位变换是预防压力性损伤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至少每2小时进行翻身,鼓励以20°~ 30°侧卧位,甚至是小的变动都有帮助。尤其要注意:尽量不要让床单起皱;

2.使用减压器具:包括翻身枕、泡沫床垫、减压坐垫、气垫床的使用等辅助设备来减少压力。在侧卧时,用枕头/泡沫垫作为衬垫,防止膝盖和足踝间相互接触,使用专门设计的足跟托起装置抬高足跟;

3.营养干预:营养不良既是导致压疮发生的原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压疮愈合的因素。因此,对高危人群进行营养筛查并积极采取营养干预,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合理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均衡饮食;

4.温湿度控制:保持环境的温湿度适宜,避免皮肤过干或过湿,必要时使用保湿剂;

5疼痛管理:对于感知疼痛的部位,应及时妥善处理,防止因疼痛引起的肌肉挛缩,影响血液循环。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如果已经发生压力性损伤,应及时咨询造口伤口专科护士进行治疗和护理,以防止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文 叶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