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到遵义市开展红医基因暑期实践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8-24 浏览次数:

近日,在付谦老师的带领下,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遵义市,开启对遵义红医基因传承的深度探寻之旅。

8月5日至7日,实践队先后走访了遵义市卫生健康局、红花岗区妇幼保健院、汇川区人民医院、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贵州航天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组织现场座谈6场,深入访谈了卫健局、各级医疗机构分管领导与科室主任、典型基层医生共20人,系统了解了遵义红医的历史与传承、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与主要问题。

历史为源

在遵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流传着众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湘江边红军山上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旁,还有一座肃穆的“红军坟”。坟前矗立着一尊左手怀抱小孩、右手端着汤匙喂药的红军女战士铜塑,其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红医故事。1935 年 1 月红军长征至遵义,一位年轻的红军卫生员应农民请求,冒雨走几十里山路为其病重父亲看病。第二天返回时部队已紧急转移,其在追赶部队途中不幸被敌人杀害。乡亲们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悄悄掩埋他的遗体,因不知其姓名,只好在墓碑上刻了“红军坟”三个字。后来,人民亲切地称他“小红”,并以流传中美丽善良女红医的形象塑了铜像。1965年,时任第三军医大校长钟有煌经反复考证,确认“红军坟”中长眠的正是他红三团二营的战友——龙思泉,男,中共党员,广西百色人,自幼随父治病,参加百色起义,后随红军长征到遵义,牺牲时年仅18岁。龙思泉是革命先辈红医责任担当的典型模范,也是今朝红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引领;是往昔红医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也是当下红医坚守使命、勇攀高峰的力量源泉。


现代为流

“仁心济世情如火,德韵流芳意若虹。”究竟何为红医基因?

在红花岗区妇幼保健院坚守24年的张柳钗医生给出答案:“源于热爱,故而坚守,因坚守不懈,故而持续学习。” “测身高,查骨龄,咨询孩子的生活习惯等情况,边写着病历,边向家长讲解……” 张柳钗医生看诊总能不厌其烦地讲着,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她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诚挚的爱化成点点滴滴的甘泉,播洒在病人的心里。

汇川区人民医院中朴实谦逊的何炽金医生则表示:“我不过是履行了一名医生的职责,实不敢妄称红医。”“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我们的患者。”这是何医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无论患者多晚打来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患者病房中,为其提供细心的诊断。

贵州航天医院身兼数职的蒋婷医生说道:“病人宛如医生的家人,我的工作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手中一把刀,游刃疾病,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她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漫步在人流熙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深切感受到的是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水平的高度信任;穿梭于繁忙有序的航天医院,我们领略到如军人般纪律严明的医生团队风采;行走在温馨的妇幼保健院,我们谛听到生命的蓬勃律动;端坐于安静的诊室里,我们亲眼目睹医生与患者间熟稔和谐的互动场景;穿梭于诊断室间,我们目睹了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系统对医生的助力……红医基因在遵义得到了坚定传承,也乘着基层信息化的浪潮不断创新。

(供稿:华中大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