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县:借助“组团式”医疗帮扶资源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8-14 浏览次数:

近年来,罗甸县委、县政府致力于解决广大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急难愁盼问题,借助“组团式”医疗帮扶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推动重大病的救治取得新突破,大幅降低重大病转诊率,切实降低广大群众医疗就诊的负担。

2022年6月,自开展“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以来,帮扶团队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创新管理等方式,积极推动罗甸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专业人员的下沉,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使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大大提升了罗甸医疗卫生水平。当地医院疑难复杂手术明显增长,重大疾病转诊率连年下降,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高效推动罗甸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组团式帮扶以来,罗甸县人民医院整体实力不断得到提升,无论是门诊就诊量、出院人次、手术台次以及三四级手术的量连年增长,重大疾病转诊率逐年下降。”罗甸县“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队队长、罗甸县人民医院院长陈自力介绍说,近两年来,各帮扶专家到医院驻点开展手术,医院诊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上半年,医院三级手术增长28.67%,四级手术增长56.52%,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两年来,我们在多个医疗领域取得新突破,特别是今年6月,国家胸痛中心总部公布了2024年第一批次全国胸痛中心的一个创建结果,贵州省有三家医院入选,罗甸县人民医院上榜,是黔南州县级医院第一家通过国家标准版验收的单位。”陈自力说,下一步罗甸县人民医院重点以五大中心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全院临床科室的诊疗服务能力,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提升学科内涵,力争做到“大病不出县”,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一个诊疗服务,让老百姓减轻外转产生的经济负担,切实为老百姓解决疾病救治的难题。

两年来,罗甸县以国家选派医疗“组团式”帮扶为核心,统筹“东西部协作”帮扶医疗团队,充分利用不同专业专家的学科优势做好“传帮带”工作,12名帮扶专家,覆盖了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呼吸科、麻醉科、疼痛科、儿科等科室。在帮扶专家指导下,罗甸县医疗团队由“带着做”变成“独立做”、从“输血式”到“造血式”,为罗甸县打造了一支支“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在帮扶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由开始的带着做到现在我们医院能够独立完成动脉瘤栓塞术、机械起栓术、颅内外支架植入术、经桡动脉动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血栓抽血术等,两年来,我们独立完成了27台手术治疗。”罗甸县人民医院神经科医师何中伟介绍,目前罗甸县人民医院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已全部建成,可实现该类重大病县内手术治疗。

“我们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领罗甸县人民医院的骨干医生参与疑难病的讨论,参与重大手术,参与术后查房和管理,帮助提升他们的医术水平。”帮扶团队专家徐伟介绍,“组团式”帮扶期间,团队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先进的管理医院理念带入县医院建设发展,成立质量管理科和运营管理科,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启动院内科研项目申报培训,通过技术帮扶实现千县工程要求的技术平移。

“现在县医院可以开展脑梗的手术,对我们来说方便得多,对于家庭也能减少点负担。”脑梗患者陆先生是近两年来罗甸县众多疑难复杂手术的受益者之一。

“组团式”帮扶以来,罗甸县充分利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资源,共派出学习、进修75人,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76名;12名帮扶专家与58名骨干医生建立“师带徒”关系,开展新技术43余项,“手把手”帮教开展三四级手术723台,实现县人民医院多个外科领域的“零突破”,其中多项技术为县域甚至州内首次开展。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组团式帮扶取得的成果,将继续加大医疗卫生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提高现代医疗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全面推进县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聚通用建设,逐步实现县乡统一管理,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切切实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据罗甸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唐荣良介绍,近年来,罗甸县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以来,罗甸共投资3210.89万元,用于建设边阳镇中心卫生院发热门诊、木引镇中心卫生院发热门诊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目前边阳、木引镇中心卫生院发热门诊已投入使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完成基础装修工程。同时,总投资5863.12万元的妇幼保健院已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25492万元的县人民医院改扩项目也即将建成。目前,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09个,病床数2115张,医疗卫生人员总数2548人,县域内就诊率达96.28%。



(供稿:罗甸县人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