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艳:仁心仁术,医路璀璨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8-13 浏览次数:

袁艳,女,45岁,中共党员,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先后发表省级及国家级论文10多篇,获得新型专利1项,参与编著儿科著作1部,引进新技术2项,主持白云区科研课题1项,参与区级课题数项。

小个子有大爱心,装满患儿与家长

小小个子,娃娃脸的她,2003 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现贵州医科大)妇幼卫生专业。怀揣着对儿科医疗事业的热爱,毅然投身于儿科临床工作,这一干,便是 21 个春秋。

初入职场时,儿科医生稀缺,仅有 4 名医生的团队需要承担门诊倒班及住院病人的诊治工作,但袁艳没有丝毫退缩,她深知责任重大,白天黑夜,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她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并积极将其应用于实践。

从第一年考上执业医师,正式成为一名儿科医师起,她便立下了自己的工作目标:成为一名好的儿科医师,解除患儿的病痛,分担家属的焦虑情绪。此后,她始终以患儿为中心,以家属的满意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

她对每一个患儿都全情投入,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症状。哪怕是深夜,只要患儿有需要,她都会立刻赶往病房,那急切的步伐和专注的神情,都展现出她对这份工作的执着。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袁艳还积极参与各类义诊活动。无论是偏远的乡村,还是社区的广场,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义诊现场,她总是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孩子们的身体状况,认真地为他们进行检查。哪怕条件简陋,她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提供准确的诊断和实用的建议。有一次,在一个偏远的乡镇,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孩子长期身体瘦弱,袁艳仔细检查后,发现孩子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她不仅详细地为家长讲解了如何改善孩子的饮食结构,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后续跟踪孩子的情况。

不懈学习求进步,无惧困难勇攀登

在追求医学进步的道路上,袁艳从未停止过脚步。她一边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一边坚持学习,顺利晋升为儿科主治医师和儿科副主任医师。36 岁就被聘为儿科副主任医师的她,并未因此满足,她深知医学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为了能给患儿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她自费报考了贵州医科大的在职研究生。当第一次见到研究生导师时,导师曾对她的选择表示疑惑,毕竟她已取得副高职称,且还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但袁艳坚定地回答:“我觉得医学知识是无穷的,我的知识还不够,不够为孩子们解除更多的痛苦,不能为患儿的父母解除心里的焦虑。所以,我要提高自己,我读在职研究生,不是为了晋升职称,只是想更多的帮助我的患者和家长们。”她的诚意深深打动了导师。

病倒亦不忘初心,康复归来再行医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考验她,在职研究生期间,袁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常年的倒班、照顾家庭以及努力学习,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最终病倒,不得不终止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业。但她毫无怨言:“虽然没有毕业,但我从 2 年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包括医学统计、政治思想、还包括很多的新的医学前沿等等,拓宽了眼界及思想,我不后悔。”

病愈后的袁艳,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再次投身于她热爱的儿科事业。她继续看门诊、查房、倒班,并积极参与抗击新冠,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忙碌。可命运的考验再次降临,一次查房时,她感觉到右侧肢体及右侧面部似烧灼一样,会不自主地流口水。起初,她并未在意,吃一颗止痛药后又继续诊治患儿。但症状逐渐加重,直到做了头颅 CT,才发现颅内占位。幸运的是,经过开颅手术、化疗和放疗,3 个月后她又坚强地回到了工作岗位。

高超医术赢信赖,医患情谊暖人心

袁艳对待患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患儿家属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曾有一位一岁多的小患儿,一感冒就会出现喘息,家属焦虑万分。袁艳在为患儿诊治时,不仅耐心宽慰家属,还建议家属带孩子去哮喘专科就诊。最终,孩子被确诊为哮喘,由于早期规范使用抗哮喘药物,孩子的肺功能没有受到损害。家属对袁艳充满感激,每次来医院都要找她看病,她们之间的关系也从医患变成了朋友。这样的感人故事在袁艳的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

医者父母心,对于袁艳来说,患儿的早日康复、家属的认同是她不变的初心。尽管“医”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她始终坚守,用爱与责任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她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患儿的成长之路,也为医院的儿科事业注入了无尽的正能量。

(本报通讯员 钟蓉)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