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23分钟!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胸痛中心成功抢救一例高龄心梗患者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7-21 浏览次数:

D-to-W,指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血管病变的时间。这个时间段的长度对于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情况至关重要。目前国家胸痛中心建设标准是D-to-W≤90分钟,越短的时间意味着更高的生存率和更好的预后。近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胸痛中心团队成功救治一例91岁高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to-W时间仅用23分钟!

该患者91岁高龄,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表现为胸前区压榨性疼痛,间断发作,持续数分钟后可稍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家附近的一家医院,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诊医院通过微信将心电图上传至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情况危急,医院立即启动胸痛中心流程,一场救治高龄心梗患者接力迅速展开:心内科会诊考虑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一方面嘱其立即口服双抗药物,一方面由医院120急救车迅速将病人转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呼叫120时间:08:50分,120出车时间:08:51分,120抵达现场时间:08:59分,入当地医院时间:08:59分,转出时间:09:05分)。

此时,心内科陈国伟主任现场坐镇,他迅速查看群消息,患者发病时间在急诊手术时间窗,有急诊冠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征,立即与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后,家属同意行手术治疗,陈主任迅速为患者采取“双绕行”流程,直接送入导管室,行急诊冠脉造影+必要时PCI术。造影提示:患者冠心病、供应心脏的三支血管都出现了严重狭窄,导致患者这次胸痛的原因为右冠状动脉99%狭窄,远端血流明显减慢。此时如果不及时疏通,患者随时可能猝死。再次与家属沟通病情后,立即为病人行右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远端血流恢复正常,胸痛症状明显缓解。从患者入院,到成功手术,D-to-W时间仅用了23分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特点:基础疾病较多,特别是心脑血管问题更是较集中。如何有效地防治老人心脑血管疾病,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也是当下医疗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2》指出,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致死致残的“元凶”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是持续性胸痛、胸闷气短,常伴大汗,重者可发生意识丧失,甚至猝死,是一种常见危及生命的病症。一旦发生心肌梗死,救治关键是要把握抢救的黄金时间。心肌细胞一旦缺血受损,是不可逆的。对急性心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尽早开通闭塞的冠脉,行急诊介入治疗,挽救濒死的心肌是最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主要是对严重狭窄的病变部位,通过球囊或者是支架扩张的方式,改善局部的狭窄情况,以此缓解心肌的灌注不足。其优势是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疗效确切,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虽然PCI的疗效确切,但对高龄老人来说,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其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治疗难度更高。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随时可能出现猝死等严重不良事件的概率就更高,无疑为临床疾病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作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为患者打通院内院外各个环节,团队不断优化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构建了从发病到救治的全程绿色通道,从120到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重症医学科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血管病变的时间低于质控标准的90分钟。这种多学科联合、协同作战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急性心梗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死亡风险。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胸痛中心团队将秉承初心,不断提升救治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更加精湛的技术、更加高效的服务,为急性心梗患者构筑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路”,为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文 叶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