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科技赋能助推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7-18 浏览次数:
黔东南州作为全省和全国地道药材主产区,素有“苗药三千、单方八百、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美誉。近年来,黔东南州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构建了以苗药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技术创新体系,在特色药材栽培、饮片加工炮制工艺、药材质量标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助推了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搭建民族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示范推广。目前,全州已建设国家火炬黔东南苗侗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中药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太子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贵州省特色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5个。其中,建成的太子参中药材科技组培研究室,年生产太子参脱毒种苗3万瓶以上,培育脱毒芽苗50万株,研究开发优质高产新品种6个,制定太子参种根、培养、种植技术、加工等贵州地方标准7项,企业标准12项,技术规范16项,自主研发的“太子参刺梨饮料”已获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国产食品注册证书。重点建成了丹寨县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施秉太子参良种繁育中心、锦屏县铁皮石斛种苗繁育基地、从江县箭叶淫羊藿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等良种繁育中心和凯里市中药材种苗繁育中心。
二是加强民族医药产业关键技术攻克。围绕药材育苗、种植、生产等环节,先后开展了数十种苗药药材种植研究并建立了规范化、规模化试验示范基地,其中头花蓼、淫羊藿、何首乌、太子参、金钗石斛5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太子参、钩藤等生产、种植、加工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开展了头花蓼、荭草、艾纳香等67个苗药药材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50个抗肿瘤、抗病毒、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等筛选模型,形成以苗药资源为主的贵州传统药用植物化学库。围绕“优质、高抗、高产”的育种目标,联合选育的“黔太子参1号”“施太1号”“贵参1号”“贵钩1号”“锦斛1号”“贵多花2号”“黔藿1号”品种,通过贵州省中药材新品种认定,从“源头”上保证药材的品质和质量。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剑河钩藤、雷山乌杆天麻、黎平茯苓、榕江葛根、黄平白及、黄平太子参、凯里生姜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三是培育民族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主体。围绕中药材育苗、种植、初加工以及健康养生、文化推广等细分行业,提升全州药业公司、农业科技公司、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关联中小微企业,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认定。先后培育省级科技型企业159家,其中,飞云岭药业等7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黔东南州火苗众创空间正式启动运营,将其打造成为提升区域民族医药行业资源整合及苗侗民族文化传承,聚焦细分苗侗医药产业领域,推动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于苗侗实体经济的重要服务平台。
四是搭建中药民族药材信息服务平台。推动黔东南州中药材信息平台等大数据系统建设,借助贵州现代物流集团在大湾区设立的销售专馆(区)、贵荟馆省外仓等销售平台、销售渠道和佛山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的优势,推进黔东南州中药材民族药材销售和“黔药出山”。加快推进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药控股智慧物流中心、黔东南州医疗物资应急储备配送中心、黔东南州智慧药材供应链中心项目以及中药材智慧物流集散地建设进度,力争到2026年,在凯里建成1个区域性中药材民族药材交易中心,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布局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五是推动民族医药院内制剂项目申报。目前黔东南州有州中医医院、州民族医药研究院、三穗县中医院、剑河县中医院、天柱县中医院开展院内制剂项目申报工作。剑河县中医院目前有1个较为成熟的制剂品种,已委托贵阳上医堂中医院开展药学研究及申报工作;天柱县中医院有1个品种已委托企业开展药学研究及申报工作,已于2023年11月签订合同;三穗县中医院有2个制剂,目前已完成委托研发申报招标;州中医院、州民族医药研究院,有2个较为成熟的制剂,为自主研发,目前正开展试生产及稳定性试验;通过项目申报,力争2024年获批3-5个医疗机构苗侗药院内制剂,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供稿:黔东南州卫生健康局)
编 辑:石 磊
二 审:文 叶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