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能力不足,亟待社会关注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7-09 浏览次数: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意外事故与突发疾病频发,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困境逐渐显现:现场急救能力普遍不足,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安全。

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中,省人民医院帮扶专家对群众进行现场教学
据榕江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统计,2023年全年急诊抢救人次高达2147例,其中涉及心肺复苏的病例有68例。值得注意的是,院前心肺复苏的18例案例中,无一例成功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而院内心肺复苏的50例中则有11例成功。这一对比鲜明的数据,深刻揭示了第一时间施救与有效救治方法对于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重要性。
典型案例同样发人深省。2022年11月,江西码头菜市场发生一起年轻女性因异物卡喉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的紧急事件。幸运的是,现场人员迅速将患者送医,医务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成功挽救了生命。而在2023年儿童节,一名儿童在学校活动中出现呼吸道堵塞,得益于现场医务人员的及时施救,孩子得到了有效救治。这些案例虽展示了急救成功的希望,但也凸显了公众急救知识的匮乏和技能的生疏。

榕江县红十字会开展“村超”应急救援群众培训
现场急救作为医疗救援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事故或疾病发生的最初几分钟内,有效的现场急救能够稳定病情、减轻痛苦,为后续的专业救治赢得宝贵时间。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由于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许多宝贵的生命在等待专业救援的过程中消逝,许多本可避免的伤害却因此加剧。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不足,大多数人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本急救技能知之甚少。其次,急救技能培训的覆盖面有限,且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公众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达到标准要求。此外,现场急救设备的短缺和分布不均也是制约急救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急救资源的投入和管理力度,推动急救设备在公共场所、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广泛配置,并明确标识其位置和使用方法。完善急救设备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这些设备在关键时刻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最大效用。

省卫健委赴榕江开展“村超”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同时,教育部门应将急救知识和技能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设置相关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急救专业课程,培养更多专业的急救人才。
再者,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网络、社区宣传等,广泛传播急救知识和成功案例,激发公众学习急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还应加强法律保障,明确急救行为的法律责任与豁免条款,消除施救者的后顾之忧。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引导,提高公众对急救重要性的认识,鼓励更多人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医务人员现场示范心肺复苏
现场急救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教育体系的完善、政府的大力投入、公众宣传的加强以及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积极参与,我们有望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广泛、反应迅速的急救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公民都将成为潜在的急救员,为在意外发生时挽救更多的生命、减轻更多的伤害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筑生命防线,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本报通讯员 杨忠祥 李佐社稷 吴绍劭)
编 辑:周 岩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