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临近,以下几类人要少吃粽子,看看是不是你?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6-07 浏览次数: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粽子的习俗也延续了近两千年。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主要成分是糯米,每100克糯米含蛋白质5.1~8.1克,碳水化合物75.6~85克,钙、磷、铁、维生素等含量也相当丰富。粽子不仅营养丰富,口味多样,而且又是应节佳品,因此颇受人们喜爱。但有些人其实并不适合吃粽子。

一、五类人群不适合吃粽子
1.老人和小孩
老人和小孩肠胃功能相对较弱,糯米黏性大,如过量进食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2.胃肠道疾病患者
糯米蒸熟后会释放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而且糯米在胃停留时间长,不断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有慢性胃炎或食道炎患者旧病复发。
即便是脾胃功能好,吃粽子也不宜贪多,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并且建议搭配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3.心血管疾病患者
粽子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心血管疾病患者吃粽子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4.糖尿病患者
红枣粽和甜粽子含糖量高,如果不加节制,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有的糖尿病患者认为吃咸的粽子没问题,吃粽子等同于吃米饭。然而,糯米和大米虽然在营养成分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糯米的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比大米高,对血糖的影响更大。因此,咸粽也不宜吃。
5.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
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过于油腻以及脂肪、蛋白质过高的粽子,避免引起消化不良、加重病情。
二、端午应该怎样养生
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气候会呈现高温湿热,天气烦闷的状态,蛇虫鼠蚁大量繁殖,疾病瘟疫也容易传播。古人在端午时节用艾叶、菖蒲、大蒜等祛除寒湿以防疾病的发生。
艾叶
艾叶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内服外用效果均佳。外用可选艾绒或艾条进行艾灸,温经通络。对于有胃寒,或者容易腹部和手脚冰凉的女性,夏季可以喝点艾叶茶,每次取干艾叶3克左右,沸水冲泡后代茶饮。

菖蒲
菖蒲可芳香开窍,散寒祛湿。端午后可用菖蒲泡茶喝,每次10克,能化湿和胃。还可用15-20克菖蒲叶做成香囊,睡觉时放在枕边能缓解失眠。
大蒜
大蒜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对胃肠道感染所引起的腹痛、腹泻有很好的疗效。端午时节,寒气与暑湿之气交互,最利于细菌的繁殖,最容易发生因饮食不洁而导致的腹痛、腹泻等疾病。大蒜有很好的杀菌功效,因此,在端午节以后,烹调凉菜时,可以配以大蒜末,除增味提鲜外,还能抑菌杀菌。
除了做好以上几点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量运动
端午节的体育娱乐活动如龙舟竞渡盛况、水中抢鸭的野趣、远足登山,虽然不必有“夏练三伏”的强度,但适度动一动,出出汗,对机体是大有好处的。

2.心要清净
夏日多湿多热,阳气也足。此时,神宜安,心宜静。心底清凉,没有过多杂念,行为就会不急不躁。宜夜卧早起,中午安排一定的睡眠时间,以充沛精力,增强体力。饮食要清淡。
3.做好防暑
夏季气温高,炎热难耐,防暑避暑是必要的,但也不要过分怕热,也不要过分怕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天地的一个循环,人体要顺应循环。如果热天总呆在凉的地方,自身的“防暑系统”就得不到锻炼,长此以往功能就会逐渐退化,反而不利于健康。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