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天使||“柳”暗花明便是“琴”天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6-04 浏览次数:

护理部杨柳:我曾是你,所以更懂你

参加工作近10年来,先后在脑病科、骨伤科、产科、护理部从事护理工作,从临床科室转到了管理科室,杨柳是拼命敢干的临床能手,也是行政工作的“实干家”。从业多年,先后获得护士技能竞赛、优秀带教老师等省、市、院级多项奖项。

2014年毕业后,杨柳作为一名新晋护士加入了毕节市中医医院这个大家庭。刚开始倒班,遇到一名危重的老人,因肺上痰液过多,无法自主排痰且用吸痰器吸附不出来,“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真的很抓狂,后来直接用手给老人拍了一晚上的痰,好在凌晨老人舒服点浅浅的睡去,才敢轻轻的退出病房,第二天整只手都是颤抖的。”杨柳表示,值得欣慰的是,那时候虽然什么都不懂,但那种坚定要从医和当一名优秀护士的愿望非常坚定,哪怕遇到困难也毫不退缩。

2016年11月,杨柳调动到骨伤科,在骨伤科这三年,杨柳觉得用一个“忙”字就能概括,每天像打仗一样,恨不得飞起来,除了工作就是学习,生活相当充实。虽忙,但好在工作内容纯粹,只要完成自己既定的工作,便可“两耳不闻窗外事。

2021年8月,杨柳因工作调整进入护理部,彻底打破了这种“规律”。杨柳直言:“以前在临床的时候不理解护理部工作,现在到了护理部才发现,除了常规开展的科室质控、业务培训、三基考核工作以外,还有无数临时接到的繁杂的任务。”

护理部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工作杂,临时性强,杨柳说:“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灭火员’,灭完这里那里又起了。遇到开展活动,加班更是常态。”

2022年,因抗疫需要,杨柳被临时抽调先后去了纳雍、金沙、大方、百里杜鹃等地方进行支援,因为临时受命,与杨柳一组的5个人,被分到5个不同的地方。

“当时是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临危受命担任院感专家督导隔离点工作,白天深入隔离点一线,查看隔离分区是否合理、医务人员无菌观念是否具备、消毒是否规范、物资传送是否合理,晚上则集中针对白天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学习最新的标准、文件、通知,经常性都要到12点左右才能休息。”工作虽然苦,但看到疫情形势回转,杨柳有着说不上的成就感。

2023年的5·12护士节,杨柳已有6个月身孕,出于对她的特殊照顾,科室便给她分配相对轻松的活。但杨柳要强,主动揽活负责护士节宣传片拍摄的前期统筹和各科室沟通工作,带着宣传科工作人员整整拍了两天,跑了二十多个科室,打了几十通电话。尽管累,但杨柳表示:“我不能因为自己情况特殊就拖大家的后腿,因为大家是一个团队,我少做一点,他们就要多做很多。”

护士这个职业也需要不断精进自己。来到护理部后,杨柳尽可能地与负责人沟通协调,为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争取到更多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杨柳说,自己也要争取机会进行专科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为全院的护理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杨飞琴:用爱传递温暖,用心守护希望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家里人都是学临床医学的,没有人学护理,我就想着那我学护理吧!”怀着这样的理念,杨飞琴成为了一名护士,并且一干就是14年。

在14年的护理生涯中,杨飞琴遇到过许许多多的病人,8岁的明明因为过敏性紫癜住院,没有父母在身边,只有爷爷奶奶照顾着他,因为讨厌吃药和输液,每次都需要杨飞琴去哄着他,“小孩子嘛,有些淘气,爷爷奶奶太熟了反而不太听他们的话,我哄哄就好了。”每次输液或者吃药,总是能看到明明的奶奶满病房的找杨飞琴:“杨护士,又要麻烦你去让他输液了,没办法他只听你的话。”后来,即便过了好几年,当家人住院时,明明也能一眼认出杨飞琴就是当时哄自己吃药的温柔大姐姐。“其实这很常见,小朋友都是害怕陌生环境的,通过护理人员的努力,让他们不陌生不害怕,成功治疗,那护理就是很成功的。”

参加工作多年,杨飞琴已经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但最开始学习中医护理技术时,她也遇到过不少难题。“刚开始的时候技术不熟练,害怕病人不舒服,因为你熟不熟练,病人一感受就知道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次学习了新的技术之后,杨飞琴就会在网上买一些中医护理器具,在家自己练习,“那时候就是用家里人练手,练得多了,家里人也觉得有效果,患者也满意,自己就会很有成就感。”

“不管是中医也好,护理也罢,我现在所学都还十分有限。”尽管目前自己已经能十分熟练地进行各种中医护理,对于未来,杨飞琴仍然觉得自己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她将仍旧怀揣着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不断提升自我,将对病人的关爱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精心护理中,在平凡而繁琐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更多感人的护理篇章。

(来源:毕节市中医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