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七个化”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5-30 浏览次数:

近年来,黔东南州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遵循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规律,通过“七个化”加快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是政策保障体系化。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调度、研究部署,出台了《黔东南州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建立了由副州长为召集人,农业、工信、卫健等28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议事机构,健全和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按季度下发重点任务清单,督促工作落实,加快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是种植基地规模化。黔东南州药用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苗侗药都”的美誉,已查明中药资源2831种,2023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4.9万亩,占全国的1.6%,同比增长4.82%;产量50.1万吨、同比增长7.05%;种植产值66.4亿元、同比增长9.58%,种植面积、产量在全省排名第三,产值全省排名第一。施秉太子参、头花蓼,剑河钩藤、黎平茯苓、雷山乌杆天麻、黄平白及、榕江葛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其中,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有7个县,10万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单品有3个,1万亩以上的单品有17个。2024年1-4月份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130.6万亩,其中林下中药材累计种植77.6万亩,组织申报“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7家,种植面积约1.2万亩,涉及黄蜀葵、叠鞘石斛、黄柏等13种中药材。同时,贵州省确定黔东南州作为首批铁皮石斛、灵芝、天麻食药同源国家试点地区,2023年种植面积达28.2万亩,鲜品产量6.565万吨。目前获批“食药同源”试点生产企业8家。

三是种植技术标准化。黔东南州牵头制定了太子参种植标准2项,顺利通过评审成为国家标准,是贵州首个成为国家标准的中药材品种。先后制定了剑河钩藤等贵州省地方种植标准和雷山乌杆天麻等黔东南州地方标准,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从江淫羊藿和剑河钩藤纳入贵州“黔六味”道地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香樟叶等3种民族药纳入贵州省质量标准;全州有药品品种48个,取得药品注册批准文号52个,中西成药批准文号46个,5个苗药获得国药准字号,22个从江瑶浴产品和5个丹寨药浴乳获得“健”字号。

四是药材选育品牌化。黔东南州明确重点发展单品8个,其中省级重点单品5个28.05万亩,地方优势特点单品3个67.97万亩,太子参、钩藤、淫羊藿、茯苓种植面积均超过全省的50%,太子参、钩藤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积极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黔太子参1号”成为贵州省审定的首个中药材品种。建成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截止2023年,获得省级认定的“定制药园”示范单位33家,种植面积达21万亩。2024年组织申报“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7家,种植面积约1.2万亩。培育了“闲草堂”“黔康源”等一批企业自主品牌。

五是产业平台多元化。黔东南州是15个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之一,积极推进药旅结合、药养结合、药文结合,初步建成5个省级中药材园区,3个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1个中药材配送中心、谋划1个中药材智慧物流集散地。全州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累计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14万户49万人。全州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本土经营企业达1002家,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2家、民族医药亿元以上企业2家、合作社1家,鲜品产量50.1吨,产值66.4亿元。

六是加工体系聚集化。围绕主导产业谋发展,围绕重点企业强龙头,州级每年安排1500余万元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打造了黔东南高新区、剑河工业园区、从江洛贯经开区3个民族医药产业园区,将民族医药纳入“5+N”工业主导产业,制定了产业链全景图,围绕民族医药产业“一图三清单”谋划重点在建项目清单8个、重点在谈项目清单12个、拟招企业清单8个。

七是科研创新产业化。发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传承创新发展“孵化器”作用,鼓励医疗机构遴选临床疗效确切、质量可控、创新性强、有重大临床价值的协定方申报院内制剂,力争2024年申报获批3-5个医疗机构苗侗药院内制剂,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供稿:黔东南州卫生健康局)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