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的超长待机,疫情下的急诊科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2-09-09 浏览次数:
“观山东路有一个做透析的病人求助,你们赶紧发车!”接到系统发来的任务,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以下简称市二医)急诊科院前急救中心组长胡丽第一时间告诉同事,安排救护车出发。
疫情之下的贵阳,救护车疾驰在空旷的街道上,没有了平时急促的警报声,只有蓝色的灯光在不停地闪烁……
本轮疫情中,贵阳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市二医急诊科的医生们争分夺秒,奔波于病人家中和医院急诊室,守护着急救生命线的畅通。他们既苦又累,却一直在咬牙坚持——“把病人尽快送到医院,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是他们身为急救人员最朴素的想法。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顶上”
9月3日,晚上10点,贵阳的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
“喂!您好!是您叫的救护车吗?”胡丽接通电话那头,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我这里是贵阳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市二医急诊科,请问患者什么情况?”
“患者是高龄老人,87岁,在家突发抽搐、呕吐。注意路上安全和个人防护”胡丽放下电话后告知准备出车的同事。疫情发生以来,市二医急诊科院前急救中心的运行压力陡增。平时,人们有紧急需求时才会拨打120,可是疫情期间,患者如何出小区到医院都成问题——没有交通工具怎么办?只能叫救护车。民众日常急救、患者转运、方舱医院急救保障等需求叠加,导致急救车出车业务量大幅增加。“整个救护中心,从上到下一直在超负荷运转——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顶上。”
面对不断增长的出车需求,市二医急诊科院前急救中心启动了紧急预案,全员参加备班。“其实那时,大家已经超负荷工作了很多天,可是考虑到市民的就医需求,我们还是把工作扛了下来。”胡丽介绍,截止9月7日早上8点,120出车任务已经完成183次,达到平时的2倍以上。每个人的神经都时刻紧绷着,不敢放松。
“多节省一点时间,就能多出一趟车”
心脏病、脑梗、消化道出血……一个班,接30辆救护车,本轮疫情以来,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文宗权与其搭班的“救护组”,就是这种“始终在冲锋”的节奏。
文宗权来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屁股瘫坐在台阶上。昏暗的灯光下,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嗓子快冒烟啦!”拧开一罐红牛后,他一口气喝了个干净。“太累啦……可有些事情总要有人来做,你不做,就要别人受累。我们多节省一点时间,就能多出一趟车”他一字一句说得很认真。话音刚落,又有新的任务,社区求助一名核酸阴性的患者需要到医院就诊。
10分钟后,救护车到达小区。这是一个大型居民区,车子七拐八拐,最终停在患者所住的单元楼下。大家带好急救设备,一路小跑上到三楼。进入室内,只见病人正躺在客厅的简易床上,双眼微闭,呼吸有些急促,老伴儿则在一旁忙前忙后。
“血压和心跳正常,体温正常。”与社区居委会沟通完,三人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抬下楼,安放在救护车内。不一会儿,救护车在市二医急诊门前停了下来。三人用担架把老人抬到诊室,又同急诊科抢救大厅医护人员办理了交接手续。
“我们多坚守一会儿,就能多救治一个病人。”
“你在哪里了?”“检查做好了吗?”“报告拿到了吗?”抢救间隙,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谢巍还会一个个给患者或家属打电话,不少患者未必熟悉急诊流程,有的付费了,不晓得要去哪做检查;有的检查做好了,不晓得要去取报告,谢巍和同事就要一个个“寻找”患者、跟进,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及时予以救治,打十多个电话是常态,常常打到手机发烫。
“有一个黄码急危病人到了!”刚放下电话,门外就响起了同事的喊声,这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胸痛被救护车送来。谢巍赶紧通知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做好接诊准备,自己则马上穿上防护服赶了过去。谢巍和同事一边给老太太测核酸,一边安排她做检查和应急处理。核酸结果出来后,是阴性。老太太病情稍稳定后,被转至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
“就算面对黄码患者,我们也是从容、淡定,做好防护,第一时间肯定要救他们。”谢巍说,病人都很不容易,不是“扛到不行”,这个时候不会来医院。“我们多坚守一会儿,就能多接一辆救护车多救治一个病人。”防护服里,汗一身身出,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疫情之下,为最大程度保护患者,市二医一直在优化急诊收治流程。普通患者前来就医需要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佩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和24小时核酸证明并测量体温。如果健康码显示为绿码、体温正常但伴有感冒症状,或健康码显示为黄码但体温正常,需到急诊和发热门诊就诊。
24小时灯火通明、24小时人头攒动、24小时严阵以待、这就是疫情下市二医的急诊科。
(稿件来源: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实习编辑:向 烨
编 辑:魏小林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