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利”民为民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
一、陈丹:初心如磐 “醉”美“手”护
她身材单薄、为人和善、做事果敢。她是生命的守护者,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用行动践行初心。入职19年,眼角的细纹是岁月给予她最好的馈赠。从麻醉科、骨伤科、肛肠科到再次回到麻醉科,从手术室的专科护士到骨伤科护士长,肛肠科护士长再到麻醉科护士长、毕节工匠(高级)、毕节市高层次人才。她是毕节市中医医院麻醉科护士长陈丹。
力学笃行 推动科室发展
在毕节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工作了13年后,陈丹到了骨伤科,成为了骨伤科的护士长。“从麻醉科护士到骨伤科护士长也意味着需要思考的东西更多了。”在骨伤科,除了做好日常的工作安排,还要考虑团队建设、人员建设、科室发展等,“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室的发展是需要源源不断培养人才的。”如何给年轻的护士创造机会,学习新的东西,带回到科室,让科室发展起来,是陈丹一直重视的问题。
“作为护士长,肯定要起带头作用。”初到骨伤科时,陈丹就带领着科室的护理人员和医生通过下乡义诊等方式宣传科室,当科室引进新的技术,陈丹第一个掌握并融会贯通,然后再带领科室其他人做,为此她常常一个人加班到很晚,“作为护士长,必须熟悉科室一切。”

到骨伤科的第二年,陈丹去到中医学院进修专科护士,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发现医院与之存在的差距,从那以后,在交班中遇到的每个问题、每个词语,陈丹都要记下来弄懂,查资料,学习先进的理念,然后带回医院。回到医院后,骨伤科就引进了她当时学习到的理念,微查房、微课堂、每周微课堂学习回顾等,“作为专科的护理人员,要会打针输液,会做中医治疗,还需要学习专科病症等基础知识。”在不断的学习和提升下,骨伤科5个人的团队中,有7本专科证。
精益求精 打造“无错” 团队
再次回到麻醉科,对陈丹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她积极主动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理论及操作培训,同时定期组织科内人员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培训、操作考核,她说:“自己会不够,几个人会也不够,要科室人人都会,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台手术都顺利,每一个病人都安全。”她会翻阅有关资料,找方法,把学到的新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为了保证手术患者手术安全,她严格培训科内低年资护士,不断强化练习手术各个环节、流程,以便能熟练应对各类手术。她和战友们接送病人、准备手术器械、手术间、摆体位、消毒、铺单、配合手术的器械传递……无影灯下的她们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配合医生完成手术,不容出现一丝的差错。每例手术结束后,严格按照要求处理器械和医疗垃圾,消毒杀菌,直到完成最后收尾工作。“麻醉科的专科性很强,工作性质也很特殊,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不容差错的地方。”

不忘初心 践行白衣誓言
查房、护理、药物配置……陈丹每天重复着这些琐碎的工作,却从不懈怠,总是释放着能量。在与患者打交道的这19年中,陈丹亲眼目睹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遭受的各种痛苦,“减轻病人的病痛,提升护理价值。”这句话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陈丹内心深处的信念和追求。
在面对90后、00后的护理人员,陈丹时常和她们一起聊天,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出来的一些感悟,站在她们的立场,去培养她们的责任心。“只有跟病人站在一起,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专科护士,让她们觉得护理工作原来还可以这么做,但是这个过程需要千锤百炼,所以这也是我正在努力的事。”

谈及此,陈丹分享了自己的经历,2001年,高考时,她选择了护理专业,但是却不被周围的人理解,所有人都觉得本科生去学护理不值得。“当时我们是遵义医学院的第一届本科护理,有一次班主任带我们去遵医附院的急诊科,当时看到他们的工作才明白,原来护理工作大有可为,并不是输液打针就可以一言蔽之的。”
诚然,即便工作了近20年,陈丹也只认为自己才是一个刚刚及格的护理人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一个专科护士成长为护理专家,我还需要学习更多。”
二、骨伤科张伶利:在日复一日中更加热爱护理工作
从晨间护理、询问患者病情变化、功能锻炼指导、配药、输液、打针、穴位贴敷、药棒治疗……到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嘱做中医治疗、书写护理文书、手术病人的准备等。
在骨伤科工作的八年里,尽管张伶利每天都在循环往复的工作中不断忙碌,但这并未影响她对护理工作的激情与热爱。张伶利说:“小小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循环往复的事情变着方向去做,就会充满新鲜感。”

作为护理工作者,张伶利也曾彷徨过,伤感过,她说:“每天的工作繁琐且冗杂,其实有时候工作不被理解也挺难受的,会自我怀疑,但工作久了发现,不被理解的最大堵点在于沟通不到位,假如换位去为患者及家属思考,其实就会豁然开朗,不再困惑。哪怕努力了还是不被理解也无所谓,那就自我安慰:‘伟大的人最初都是不被理解的’,无能为力那不防发挥一下阿Q精神。”
相比占比极少的抱怨和不满,张伶利从这份工作中的获得感反而是支撑她在护理工作中越走越远的主要因素。
让张伶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动脉脉管炎足坏shi(俗称不死的癌症)的奶奶,每天都在承受着非人的病痛折磨,但她却非常乐观。有次在张伶利治疗结束要推治疗车离开时,奶奶“突然袭击”,“咻”的一下,将床头柜上的月饼扔在治疗车上,嘴上说幸好有你们每天精心护理,不然我都不知道还活得下去不。
张伶利说:“那一刻时的心情五味陈杂,但那种被认可的感觉瞬间就会让自己再次燃起斗志,患者的这种正向的反馈,就会让我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

从业这些年,张伶利遇到过很多困难,有过很多疑惑,但她从未想过要放弃这份职业,这份工作。
“爱岗敬业是具象的,不是一遇到困难就想着放弃。干一行爱一行,坚持我已选择的,并且努力的去做得更好,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遇到困难就要解决困难,逃避没有丝毫作用。张伶利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开导自己。
她说:“当下大环境很卷,只有敢于挑战和探索,更新理论知识与解决患者的问题,传播更新的健康教育知识,才能更好的超越自己,更好的服务患者。”
张伶利表示,只有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时刻保持慎独精神,才能“鹤立鸡群”。
作为毕节市中医医院中医骨干培训理论课程+操作培训老师,张伶利不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同时多次向基层卫生院培训(理论+操作)相关护理知识及中医适宜技术授课,多次前往沿海地区进修学习,先后取得骨科专科护士资格证、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证书、医院优秀护士荣誉称号、中医专科护士资格证。
下一步,张伶利还将结合自身的长短板,提高自身服务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在临床护理科研工作上下功夫。
(来源:毕节市中医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