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刚 :扎根基层二十余载 书写基层医疗新篇章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5-07 浏览次数:
作为一名医生,他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以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付出,赢得了百姓的深深信赖。作为院长,他勇于创新,推动医疗服务的全面升级,让山区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扎根基层20余年,始终秉承奉献精神,引领基层医疗事业迈向新的篇章。他就是凤冈县人民医院永安分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付刚。

付刚自1996年从遵义卫校毕业后,便致力于医疗事业,深耕临床医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担任永安分院院长后,他致力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通过自学中医,虚心向多位中医名家请教,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诊疗风格。无论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还是外科四肢骨折复位术及下腹部手术等复杂操作,他都有着丰富的实操经验,为基层医疗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是一个敢想敢干、充满耐心和爱心的人,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无论贫富,他都竭尽全力进行治疗,从不推脱。在他的带领下,医院通过一系列改革,业务量持续攀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该院副院长张雄在谈到付刚来时评价道。
面对该卫生院基础设施滞后、人才短缺以及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他借助县域医共体资源,实现了医院硬件设施的飞跃。医院业务用房从原来的1600㎡扩展到了7000㎡,占地面积也从原来的2000㎡扩大到了14000㎡。开放床位从原来20张增加到了现在的100张。医院引进了CT、心脏彩超等设备。远程动态会诊系统的建立,将临检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及B超中心紧密连接,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快速诊断,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确保了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医学检查。
在他的带领下,该院成立独立的小儿内科。设有抢救室、穿刺室、配药室、留观室,并拥有小儿雾化治疗机、小儿振动排痰机、吸痰器等一系列先进医疗设备。科室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小儿内科泌尿系统疾病等,且具备解决小儿疑难杂症及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为患儿提供了更加专业、全面的医疗服务。
人才是卫生院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充分利用“遵义市航天医院、凤冈县人民医院”等资源优势,将人才引进与本院人才培养相结合,优化了技术团队的结构,激发了本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该院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他深知,人的管理是医院发展的关键所在。他与院班子成员紧密合作,严格规章制度,修订完善了一系列院务管理规定。坚持考核与绩效挂钩,奖惩兑现,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同时,医院始终秉持“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一切”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贴心、高效的医疗服务。
他最懂基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在长年累月的看诊中,坚持不让患者多花一分钱。永安村朱茵女士告诉笔者:“付医生不仅收费便宜,看病还准,我们只要身体不舒服就过来,扎个针再加几副药就好了,花不了多少钱。”像朱茵女士这样的人在农村还很多,他(她)们常年务农务工,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不能根治,只能缓解,就近选择了永安分院进行治疗。
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推开永安分院理疗室的门,眼前的一幕令笔者震惊:坐着的、趴着的、躺着的,理疗室里每天患者都是满满的。有的身上扎着针、有的背部拔着火罐、有的正在接受中医师的按摩推拿。
在竞争激烈的医疗环境中,乡镇卫生院如何立足?要想让医院在众多医疗机构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走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他观察到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地位。于是决定传承并做强中医这块民族瑰宝,将中医药服务作为医院提升发展的重点科室。通过引进或培养本地高学历人才,开展针炙、推拿、拔罐、康复等多项技术,中医门诊接诊病人从原来的零逐步增到现在的每天达130余人次/日。此外,他还建立了医共体慢性病中医病房、中医疑难杂症科、中医颈肩腰腿痛科、外科等特色科室。通过县级专家的下沉指导和本院医生的学习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吸引了周边乡镇的患者前来就诊。
服务质量是医院生存的根本,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是关键,预防治未病更是现在的发展方向。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在健康管理上寻找突破口。这一“突破”来自哪?来自居民健康档案的全面规范和家庭医生作用的发挥,为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化、网格化管理,以创新的手段在优化、细化、量化公共卫生绩效考核上下功夫,探索有效可行的分配模式,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健康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他带领团队通过走村入户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家庭医生现场签约等服务方式,确保每位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精准记录,让村民真正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截至目前,全镇65岁以上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及重症精神病人得到免费健康体检。
时光荏苒,二十年如一日。他常说:“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医生,能做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花最少的钱,受最轻的痛,治最大的病,让健康惠泽到千家万户。”如今,在他的带领下,该卫生院正朝着成为具有专科特色、“人民群众满意的医疗区域次中心和乡镇二级医院”目标稳步推进。
(本报通讯员 陈伯练)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