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5人,4人患肠息肉!专家指出,这种家族遗传性疾病要早防早治!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
近日,家住贵阳的陈女士兄弟姐妹4人“组团”来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名医堂,找到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驻黔专家要求中药调理,接诊专家根据4人的情况,分别进行辨证论治,并开出中药汤剂,嘱咐他们要遵循医嘱,除了中药调理,平时也要注意生活起居,防止疾病复发。
指 导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驻黔专家团队
陈女士今年51岁,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月前在没有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大便带血和大便形状改变等症状,因为家里兄弟姐妹有3个人患有肠息肉,所以这次一出现症状,家人很重视,陪着陈女士来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做肠镜检查,结果发现结肠部位有数枚息肉,遂住院在内镜下进行肠息肉摘除。专家指出“这是比较典型的‘家族性肠息肉病’,这种家族遗传性疾病,除了定期检查,及时手术摘除,也可以试试中药调理,可改善症状,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的可能”。

据介绍,肠息肉是肠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分布于结直肠的各个部位,有单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肠息肉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见,肠镜检出率可达10-30%。
肠息肉大多并无症状,有的表现为便血,出血量可大可小,一旦便血一定要做肠镜检查明确病因;多数息肉是因腹泻、便秘等症状就诊查肠镜检查时附带被发现。
肠镜是最主要的息肉检出手段,且需要定期复查。息肉生长缓慢,但长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会转变为结肠恶性肿瘤,特别是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是结肠恶性肿瘤的主要前期病变,因此,被检出息肉一般建议要在肠镜下切除息肉。
专家指出,家族性肠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属于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都会发生癌变。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这种病,最好这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都要及时做肠镜检查,检查是否已经患上家族性肠息肉病。如果夫妻两人有一人患病,其后代患病的概率为50%。家族性肠息肉病患者的后代属于高危人群,患病风险很高,一定要严密监测,每年至少需要做一次肠镜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干预治疗。
肠息肉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肠道息肉在中医属于积聚的范畴,引起肠道息肉的原因有很多,如湿气重、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可能会导致肠道息肉。中药在治疗和预防肠息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苔和脉象等进行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清热利湿、调和营卫和补益气血等方面的治疗。可以从肠息肉的类型进行区分:
气滞血瘀型肠息肉:常采用行气活血的中药治疗,如三七、山楂等。
湿热型肠息肉:适合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包括苦参、秦皮、黄柏、地榆、槐花等。
痰瘀互结型肠息肉:患者需采用软化息肉和散结消肿的方法,通常使用穿山甲、鳖甲、海藻、昆布等中药。
气阴两虚型肠息肉:患者需要调和营卫,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党参、白术、茯苓等。
除了中药辨证论治预防肠息肉
平时要注重
调整饮食
避免过多食用油腻、辛辣的食物,如肥肉、辣椒等,以免造成肠道负担,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芹菜、白菜、苹果、香蕉等,也可以多吃滋补类食物,如山药、枸杞子、银耳等。此外,中医认为山药有一定滋阴补气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有利于肠道毒素的排出,对于预防肠道息肉有一定的作用。

调节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长期处于抑郁、暴躁、易怒的情绪中,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不利于肠道健康,可能会诱发肠道息肉
加强锻炼
中医认为锻炼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素质,抵御外邪,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道息肉。
同时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预防肠道息肉。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并不能完全预防肠道息肉。由于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自40岁开始上升,并在50岁起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建议在40岁起就应该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可根据自己的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案。平时,如果出现排便规律改变,比如次数频繁或明显减少,便秘腹泻交替,原因不明的贫血、便血、消瘦及腹部肿块等情况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驻黔专家

陆玥琳
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理事,全国名中医单兆伟工作室成员。
擅长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胃肠道息肉、慢性便秘、慢性肝病及胆胰疾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
坐诊时间及预约挂号
坐诊时间:
陆玥琳
5月7日(周二)上午
预约方式:
方法一:电话预约挂号
0851-82269999
方法二:扫码预约挂号
医院微信公众号

医院微信小程序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