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黔协作•莞爱铜行】沿河人医 | 张硕凌:千里帮扶只为提升百姓健康质量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

千里帮扶只为提升百姓健康质量

“在县人民医院看病离家近,手术伤口小,医生技术高,服务态度好,各个细节都很到位……”这是不少骨科患者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看病治疗后的印象和评价。有患者还送上“妙手仁心、德医双馨”锦旗,表达对医院骨科医护人员的感激。

这一切,都源于东莞市长安医院骨科帮扶医生张硕凌。

作为莞铜协作第二批“组团式”帮扶医疗队员,2023年6月,张硕凌告别家人和同事,跨越千里到沿河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1年的医疗帮扶,挂职县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

一年来,张硕凌用心用情开展帮扶,他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让沿河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疗帮扶带来的实惠。他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情怀,把对沿河人民的爱洒在乌江边的热土。

用心用情,致力推广微创技术

张硕凌一到科室,就对骨科业务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县医院的骨科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大部分病人治疗方案选择单一,所以我决定帮助骨科打造骨折微创治疗,尽量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张硕凌说。

创伤骨科作为骨科的基础学科,其技术早年间已相对成熟。伴随学科的不断进步,创伤骨科技术也正在不断精细,传统的骨折钢板内固定,一般都要长约20-30厘米的切口才能完成,随着微创髓内钉、微创钢板固定等微创技术的运用,很多需要大切口才能完成的手术,正在逐步被微创手术替代。

“我记得我来医院后,收治了一名胫骨干骨折老年男性患者,骨折端明显移位,如采用平时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存在对骨折块血运破坏过大,影响预后骨折愈合的风险,后来采用较新的驱血带辅助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地好的保护了骨折血运,有利于骨折愈合,同时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张硕凌介绍,微创技术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具有减轻患者损伤、提升康复速度、提高生活质量等明显优点,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切口和瘢痕小、住院时间短,患者能尽早离床,早日恢复。

帮扶期间,张硕凌带领骨科团队顺利开展“桡骨小头骨折前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新技术,同时扩展为肘关节骨折的前路手术操作核心技巧;开展“髌骨骨折髌前筋膜缝合法并张力带复位固定术”,对原有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并拓展为利用周围正常组织为模板进行复位的核心理念。

还开展“髌骨推移训练预防膝关节术后僵硬”的康复措施,有效减少膝关节周围术后僵硬的风险,贯彻了骨科术后动静结合进行康复的核心理念。还开展“跟骨骨折整体联动复位固定术”“桡骨远端骨折隧道复位内固定术” 等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的成功开展,开启了沿河人民医院骨外科的全新治疗思路和治疗手段,使医院骨科专科技术向微创、快速康复方向转变,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获得患者的广泛好评。

除此之外,张硕凌还积极参与医院创伤中心的建设,主动拟定工作计划并顺利开展。

倾力帮扶,躬身践行从医初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硕凌深深意识到,千里帮扶,不仅仅是为了突破一些高难度手术,更重要的是在医疗、护理、管理上做好传帮带,让当地医生迅速成长,为当地医疗系统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张硕凌不仅参与对患者的临床诊疗,还积极参与科室的临床医疗管理等。定期组织科室集体开展业务学习,先后讲授《骨科围手术期处理的通用细节》《跟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文献查阅的意义与方法及目标》《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技术分析》等11类相关内容,涵盖了骨科手术期诊疗规范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规范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管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建立科学的管理服务制度,加强对手术的全程管理,对于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张硕凌说。

查房,是一个传帮带的环节,是年轻医生获取经验的重要途径。张硕凌说,查房时,他会对典型案例、疑难病例进行分享和讨论,将患者的病因、受伤机制、临床表现、患者病历、治疗方案、手术结果以及后期随访,从头到尾都完整呈现,验证治疗方案佳不佳,检验手术效果好不好。

医院骨科医生纷纷表示,张硕凌作为骨科领域的资深专家,不仅拥有扎实的医学知识,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情怀。

“张老师在教学上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深知骨科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总是强调要先夯实理论基础,再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他亲自为我讲解骨科解剖、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让我对骨科医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骨科医生张文说,张硕凌还经常带他参与手术操作,让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手术技能。

除了教授医学知识和技能外,张硕凌还教给了张文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尚的医德医风、无私的奉献精神都让同事们深受感动,他时刻提醒大家要以患者为中心,诚心关心患者的需求和感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除了讲课,平时就传递加强学习的习惯。”张硕凌表示,医生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医学发展迅猛,医生要不断跟踪前沿,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

张硕凌还经常带领医护人员积极开展各类手术并详细讲解,点明其中的核心操作技巧,鼓励他们经常查阅文献并多做总结,并说明这是快速超越别人的唯一捷径,能有效提高医护的水平与技术,从理念上改变医护们的学习方法,为东西部协作结束后科室水平的继续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以医惠民,点亮百姓健康生活

沿河,位于乌江中下游,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交错地带,老百姓多以务农谋生,加上喜好喝酒、爱吃酸性、豆类制品的饮食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群众都患有骨科疾病。

“义诊时,多数老年人都是慢性疼痛,存在医疗意识淡薄等问题,除了问症提供切实可行的诊治方案,科学的锻炼方式也很有必要,可以缓解大部分患者的慢性疼痛。” 张硕凌说。

截至目前,一年中张硕凌下乡义诊6次,以题目《常见的骨科问题》参加乡医培训讲课3次,培训乡医450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医对于骨科常见疾患的诊疗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体验到精湛医术和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向公众科普了骨科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帮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骨科疾病,增强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及满意度,真正把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

张硕凌认为,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赢得患者信任,要有“同理心”。张硕凌解释,医生的职责就是对患者做好医疗救治服务,当危急病人来到医院,有些病人或者家属早已六神无主,这个时候,作为医生就要“替病人着想”,除了通过优质医疗服务,用最佳治疗方案,尽最大力量帮助患者重返健康。

工作中,张硕凌总是保持着温和谦逊的态度,对患者和同事都非常友善。他说,要获得患者认可,不仅要医疗技术过硬,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还要有爱心和耐心。

张文说,他将时刻铭记张硕凌的教诲,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学初心,为骨科医学事业贡献力量,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医学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锦旗是荣誉,是群众的信任,但对于我,更多是责任。”张硕凌表示,沿河的医疗技术水平与东部地区还有一定差距,接下来他将在有限的时间里全力以赴,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努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持续提升百姓的就医体验和健康获得感。

(来源: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