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积极探索建立“五位一体”机制 涵养卫生人才“蓄水池”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4-18 浏览次数:
习水县位于川南、渝西、黔北的交汇地区,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全县辖26个乡镇(街道),面积31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万,常住人口58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人口大县。近年来,习水县结合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短缺等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人才使用平台,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医疗卫生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以强化编制保障为根本点,激活人才工作活力。习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系统编制保障工作,优先保障卫生健康系统编制需求,在县域事业编制十分紧缺情况下,及时优化卫健系统编制结构,县级医疗机构实行人员控制数管理,按照核定床位数核增人员控制数1761名,统筹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人才编制池”,推动编制和人员在县域内统筹使用,乡村医生实行“编制+员额制”管理,整合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空编资源,用余乡村医师招聘,其余乡村医生参照事业编制人员预算经费进行员额制管理保障,有效解决村级队伍老化和不稳定等问题。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维博士教学查房
二是以科学引才为切入点,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拓思路,想办法引进学科人才。在遵义市率先出台《习水县公立医院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明确引进不同层次人才经费、住房等补助标准,为人才引进提供政策保障;通过与旅游投资集团合作,在康养度假景区设立“医疗专家驿站”7个,采取有偿咨询、专家顾问、节假日服务等方式柔性引进医疗人才到驿站开展教学、坐诊指导工作;在县级医疗机构设立“医学博士工作站”,打破专家定向帮扶界限,承接各类三甲医院高级职称评聘下沉基层服务锻炼人员;深化“银龄引才”。分别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引进共3名银龄专家(主任医师)不定期到习水县开展教学查房等指导工作;拓展对外帮扶,引进博士人才。加强与比邻地区医疗资源较为丰富的重庆、成都等三甲医院对接,县人民政府和县中医医院分别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帮扶县级两家医院建立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在县中医医院建立博士工作站,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维博士为县中医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首席专家,并组建专家团队定期到县中医医院开医疗技术指导。截止目前,累计引进硕士研究生29人,各类柔性专家60余人。
三是以自主育才为关键点,提升人才服务能力。依托医联体、医共体,采取选派到省内外三甲医院规培进修、请进带教、总院专家下沉和总院分院“双向流动”等培育方式,推动医务人员能力水平显著提升;持续发挥县级医疗机构“习水人才基地”作用,推行“师带徒”、名医工作室带学带教、外送进修规培等措施,多形式培养培训各类人才;自主培养研究生人才。县级医疗机构通过据实报销交通,学费等费用,每月另补助2000元/人/月生活补助等方式,自主培养在读研究生。目前自主培养研究生26人,培养规培生263人。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加强人才培养,全系统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四是以规范用才为着力点,完善人才激励措施。坚持“大众选人、业绩用人、德才兼备”原则,制定印发了《习水县卫生健康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名额分配办法》,坚持职称评聘比例向基层倾斜,乡镇卫生院聘用高级职称不受岗位比例限制,不断巩固基层人才队伍;坚持职称评聘比例向网底倾斜,将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纳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称评聘,搭建年轻村医的职业规划平台。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医疗机构科学合理地评价人才、使用人才,全力推动人才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创优。截至目前,基层高级职称40人,占比达16.1%。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巫桁锞副主任医师坐诊
五是以环境留才为支撑点,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制定全科医师岗位津贴、落实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在岗乡村医生激励补助措施,对取得执业医师(全科医师)、执业助理(全科医师)后每月分别增加200元、100元补助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乡镇卫生院“四类人员”生活补助、县级医疗机构高级人才津贴、全系统晋升高级职称一次性补贴所需资金每年约300万元纳入县级财政全额保障。同时,加强领导干部与专业技术人才的沟通联系,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座谈交流、谈心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并解决引进人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大限度解决了人才“后顾之忧”。
(本报通讯员 何进 欧茂琴)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