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郝家鹏:热爱与坚守的生命“守门员”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4-10 浏览次数:

“上次找你开了些中药回去吃了以后,我觉得胃舒服多了,这次你给我多开一点嘛。”像邹阿姨这样因为化疗有肠胃不适的患者在门诊很常见,为了缓解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他们希望通过中药治疗来缓解这些症状。

50岁的谭大姐身患乳腺癌,结束治疗出院的第二天,就挂了郝家鹏的号,想要开点中药治疗。尽管手术顺利,完成了化疗,但谭大姐言语中依旧透露着浓浓的忧伤。治疗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让她身心俱疲。

“能有手术的机会说明治愈是有希望的,虽然身体现在不舒服,但是已经顺利地完成了治疗,以后都会越来越好的……”一边给谭大姐开方子,郝家鹏也在尽力鼓励她。在毕节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专科门诊处,肿瘤科副主任郝家鹏正耐心地接诊一位又一位的患者。

薪火相传,赓续前行

“我爷爷是抗美援朝的战士,他时常对我说,他在党的关怀下有幸在部队上学习了知识,转业回来后成为了一名医生,在我家乡的卫生院工作。而我的父亲在年少时参军,是部队上的卫生员,从小耳濡目染,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就是两条路,要么从军要么从医。”高考时,郝家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渴望成为一名医学生的他,后来顺利被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本硕连读八年制)专业录取,他从医的梦想也正一步一步实现。

之所以会选择肿瘤方向,是因为在上本科时期,郝家鹏就看过肿瘤的流行病学,了解到肿瘤是目前最需要攻克、也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疾病挑战,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很多经方用来治疗肿瘤效果都很好。郝家鹏认为中医药在肿瘤方面的发展有巨大潜力,而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着巨大空白,如果能为往这方面发展,那也能为中医药治疗肿瘤做出一些贡献。

每天早上,郝家鹏会在7:30之前到达科室,随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查房、交班、门诊、科室讨论……工作一天下来,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但他从不抱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当中,郝家鹏的临床经验在不断提高,还进行了介入手术的学习中。另外,他还将临床实践投入到科研创作中,陆续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工作这些年里,我收获了很多,医院也给了我很多机会。”郝家鹏说道。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最直接的病痛、挫折和变故每天都在医生眼前上演,让他们更能懂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更多地与患者感同身受。32岁的阮女士从十几岁就开始在毕节市中医医院治疗,因为自身疾病的复杂性,医院的大半科室她都住过,身患结肠癌晚期,又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新冠疫情期间,由于物资配送困难,而阮女士病情危重,又不得不住院,她的生活来源成了一个难题。

就在这时,郝家鹏和科室人员一起给予了她生活物资的帮助,大家同吃同住,已经变成了情谊深厚的朋友,数年来,在郝家鹏和团队一直努力优化阮女士诊疗方案,争取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55岁的周先生2019年的时候在重庆查出了胃癌晚期,他本人和家属的治疗意愿都十分强烈,但医院给出的评估生存期却不超过3个月,基础情况差,不建议抗肿瘤治疗。这无疑给周先生及其家属泼了一盆冷水。在回到毕节之后,周先生又先后去到几家医院咨询,得到的回复是:如果想要临时缓解,可以尝试姑息手术。但周先生并不愿意,于是他来到了毕节市中医医院肿瘤科。

“病人来了以后我们就选择中医药干预,中药处方中含有蟾皮,价格比较贵,考虑到他的家庭经济条件,而农村比较容易寻找到蟾皮这味中药,我们就让他回家去找。”周先生的几个孩子都十分懂事,大冬天的都去抓蟾蜍,抓到以后周先生就把蟾皮处理后使用,3个月后,周先生安然无事且病情还有所好转。复查时包块没有明显进展,当时重庆的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并和周先生约定,如果到2022年周先生还健在的话,就和他一起来毕节看看这种中医药疗法。直到2023年,周先生都还好好地活着,期间甚至能够下地干活,家在云南的他还带了许多病人过来。

关注患者的整体情况,不纠结病灶大小,关注患者生存周期、精神风貌,“如果患者通过大量放化疗,病灶变小了,但是身体变得很差,甚至生存周期变短,这样我们就不建议化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放化疗。”在治疗肿瘤时,郝家鹏和团队更倾向于让中医参与到化疗过程中,“中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增效减毒,增高其治疗效果,减轻化疗副作用,比如,我们会使用到丹参。”此外,针对晚期肿瘤又缺乏化疗条件的患者,使用中医干预也有良好效果,“使用中医治疗,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有效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周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肿瘤科是一个特别的科室,来到这里的患者大多经历无数痛苦、恐惧和煎熬后,将这里看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每个人都企图抓住它,除去高质量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诊疗设备之外,还有什么能换来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宽慰他们煎熬的内心呢?“和患者站在一起,共同对抗疾病。”这是郝家鹏的答案。

在肿瘤科,疾病的治疗就像在踢一场比赛,对方球员带球突破的过程正如疾病削弱病患身体想要剥夺健康的过程,肿瘤科医生就像是一个守门员,但单靠守门员的力量是无法赢得比赛的。他们的作用是在球射向球门时尽一切办法扑救,守住比赛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像守住病人最后的希望,因此,默契的团队配合和互相扶持是取胜的关键。“我们一定要与患者感同身受才行,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最大的希望。”郝家鹏这样描述与患者的相处。

“在肿瘤科患者和家属的心态都很重要,家属长期照顾着病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果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家属情绪就有可能崩溃。”怀着这样的想法,郝家鹏觉得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情绪是正常的,平时多一点耐心和解释,或许就会好很多,其次是学会包容,在疾病的高压之下,哪怕有些患者或家属情绪不好,也要有所包容,所以他常常告诉自己的病人,“我们之间是队友关系,是要一起对付病情的。”做到这点,就不会有倦怠的时候,在这条路上,郝家鹏始终保持着最初那份热爱。

对于未来,郝家鹏的规划一直很明确:争取进一步进修深造的机会,牢牢掌握肿瘤专科技术;作为国医大师刘尚义的学术传承人,坚持跟师学习,继承刘老的宝贵经验,提升自己的中医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同时带领科室发展亚专科,以期把肿瘤科打造成一个亚专科力量突出、中西医并重,综合力量强大的科室。

郝家鹏  硕士研究生

肿瘤科(中医经典病房)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主治医师

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学术继承人。

中医药信息学会名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分会理事;2022年贵州省最美劳动者;毕节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出生于贵州大方,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硕连读八年制),硕士学位(中医内科肿瘤方向)。

擅长: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的诊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参与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主持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主持毕节市重点课题项目1项,发表文章3篇,参编专著2部。

(来源:毕节市中医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