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完成首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4-04 浏览次数:
3月27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位73岁的女性患者实施了首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此例手术的成功,不仅展示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神经血管团队的专业实力,也标志着该院神经外科在头颈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悉,该患者因颈部出现包块,并伴有头晕等不适症状,前来医院就诊。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诊断,确诊为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的良性肿瘤,毗邻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血管性疾病,属于化学感受器肿瘤范畴,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它起源于颈动脉体,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由于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位置特殊、生长缓慢,具有潜在危险性且手术风险极高,要求医生具备高超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面对这一挑战,该院副院长王凡、神经外科副主任彭岗带领神经血管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讨论和准备。神经血管团队通过颈部血管超声、血管造影、颈部增强核磁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了解毗邻解剖结构关系,明确肿瘤位置,对患者的颈动脉体瘤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评估,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颈部血管超声提示颈动脉体瘤


颈部增强核磁结果,了解毗邻解剖结构关系,明确肿瘤位置。
手术中,神经血管团队与麻醉科手术室密切配合,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术中监测,术中操作克服了患者周围神经血管众多的困难,精确地解剖定位,找到了隐藏在颈动脉分叉处的肿瘤。然后,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剥离肿瘤组织,同时避免了损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奋战4小时,拆除颈部血管“炸弹”,最终成功将肿瘤完整切除,确保了手术的顺利完成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神经功能血管检查中心彭莎莎进行术中TCD(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

麻醉科副主任刘继明全程监控患者术中情况
术后,患者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神经外科介入团队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密切配合,对术后管理进行严格把控,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健康。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头晕等不适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经过复查,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已完全切除,无残留。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对神经外科团队的医术和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查房
近年来,神经外科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注重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我院神经外科技术实力的一次展示,对我院神经介入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更是对患者健康的一份承诺。
期待生命的奇迹、拥有希望的力量,我们深知,每一次手术的成功都离不开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患者的信任与支持。因此,我们将鼓励和鞭策化作不断前进的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奋斗续写华章,为患者健康谋福祉。
科普知识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tumor,CBT)是位于颈动脉分叉处血供丰富的副交感神经节瘤,占颈部副神经节瘤的60%-70%,发病率为(1-2)/10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慢性缺氧、长期居住于高原地区、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SDH)基因家族成员突变等有关,多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物。CBT生长缓慢并侵犯颈动脉及颅神经,少部分患者发生恶性病变,如无特殊禁忌症应积极行手术切除治疗。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