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专家||游江:医路十余载,用“心”呵护患者健康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3-07 浏览次数:

“游主任,你在医院吗?我想来找你看看……”

“你现在人在哪个位置?我在医院的,你来了直接到住院楼五楼找我,我等着你”……

    手上的电话响个不停,多是一些患者打来的电话,在心血管科工作了18年,游江已经记不清给多少病人留过自己的电话。“因为像我们心内科的患者,一般都是比较急的,所以我们都是一直开机,只要患者有需要,随时待命的。”这就是毕节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游江的日常。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上高中时,游江一直想学工科,直到有一次他的母亲生病了,在某医院被诊断为胆囊炎,一连住院好几天,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有加重趋势,转诊到另一个医院之后才明确诊断为肠梗阻,病情也逐渐好转。“虽然后面得到了正确的治疗,但是老人家的病情却被延误了。”从那时候开始,游江就深刻认识到一名好医生的重要性,成为一名医生的种子也埋进他的心中。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上贵阳医学院,成为一名临床医学的学生。

2005年,游江进入到毕节市中医医院,那时科室没有那么细化,他所在的科室叫内三科,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心血管科的医生。“当时科室里会收治一些心血管方面的病人,他们通常都来得比较急,像左心衰的病人很喘很难受,通过治疗后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我亲眼看到了医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患者恢复健康,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于是选择了心血管病科。”

以“心”为灯,护佑生命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在成为医生的岁月里,游江始终会为病人撑一把伞。六十多岁的韩老伯,因为冠心病反复心衰每年要多次住院治疗,但因家庭条件有限,难以支付住院保证金,游江每次都会为韩老伯担保,保证其能够得及时的治疗。韩老伯住院时身边缺少家人照顾,游江在自己值班的时候都会帮韩老伯叫饭,“我们已经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变成了朋友。”游江说。

四十七岁的王女士因为怀孕患上了围产期心肌病,送往省内的知名大医院救治却被医生断言无力回天,无奈只得转回家,来到毕节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后,游江和团队人员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通过中西医结合全力为王女士治疗,“最后她好了,连心脏都恢复了正常。”游江感慨道,那一刻或许他已经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医生。

“因为我母亲曾经遇到的问题,导致我始终觉得医生要能够感同身受才行。”正是因为怀着这样的信念,在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就算偶尔会遇到沟通不佳的家属,游江仍然会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你只有体验过,你才知道患者和家属在那种时候有多么急切,因此才更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想。”

无论何时,只要患者的电话打过来,游江都会耐心地为患者安排,从挂号、缴费、住院、手术、到康复出院,游江始终不遗余力,对于高龄患者来说,这无疑避免了许多的不便。“我曾看到游主任亲自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取药,为没有家属陪护的老人点餐,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心血管科医生晏阳说。

不仅如此,对待科室的医生,游江也始终常怀关怀之心,晏扬是心血管科的一名医生,初入医院时不仅要完成医疗工作,还要面对在此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医疗纠纷,对于刚进入医院的他,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一次,有位病人因为费用问题误解了他,不断的指责让晏扬慌了神,就在这时,游江挺身而出,将晏扬护在了身后。“那一刻,有一种莫名的暖流包围着自己,让我从害怕和不知所措中舒缓过来。”晏扬回忆道。

从“心”出发,扬帆远航

2023年,心血管科成为毕节市内首家开展心脏康复训练的医院,通过体外反搏、6分钟步行试验、肺功能测定、气脉畅通、放松操、呼吸操、八段锦等项目,消除因心脏疾病引起体力和心理的限制,减轻症状,提高功能水平,达到较佳的功能状态,使病人在身体、精神、职业和社会活动等方面恢复正常和接近正常。“很多病人心脏治疗并不是在手术后就能立即恢复或者完全康复,会有一个心理及身体适应的恢复阶段,因此恢复阶段科学的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少部分血管堵塞严重又不适合做手术的病人,也可以通过心脏康复治疗改善身体状态。”下一步,游江作为科室主任,将带领科室继续推进胸痛中心以及心脏康复中心的建设,加大中医药使用比例,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上高中时,游江就把这句诗当作座右铭,不管遇到何种困难,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当下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要不断努力,去成就更好的自己。成为科室主任后,游江更是以此勉励自己:“首先作为医生要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去达到救死扶伤的目标,其次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再就是在科室做好一个管理者,将科室建设推向新的平台,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来源:毕节市中医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