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排雷”, 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胸外科为患者切除巨大后纵隔囊肿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2-22 浏览次数:

妙手回春悄无声,技艺精湛步步升。近日,中山一院贵州医院执行院长、中山一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陈振光带领团队成功为患者切除了20cm巨大后纵隔囊肿,及时为患者解除了病痛,同时也标志着胸外科在处理复杂疑难纵隔肿瘤手术方面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我1个月前因劳累后出现胸闷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得到缓解,但是一直持续,便想着去医院看一下。”患者就诊时表示。在当地医院就诊过程中,考虑患者为胸腔积液,行胸腔穿刺抽吸胸水,但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后完善胸部CT提示该患者有纵隔占位的情况,但具体为神经纤维瘤或畸胎瘤还是纵隔囊肿却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诊断。

为寻求进一步诊断治疗,患者慕名到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胸外科就诊。“我了解到中山一院贵州医院有广东来的中山一院专家,其中就有胸外科的专家陈教授,他在这方面的治疗很有经验,便想着到这里看一下。”患者表示。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提示有后纵隔巨大占位、频发室性早搏、三尖瓣反流、颈部动脉内多发斑块形成等病症。

由于患者后纵隔病灶体积巨大,最大径达20cm,且与周围组织关系紧密,患者合并有频发室早搏、高血压等疾病,手术风险较大,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术前,胸外科团队邀请麻醉科、影像科、神经外科、心外科、综合ICU、肿瘤科、脊柱外科、介入科开展多学科会诊,为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量身定制方案。

经会诊后,专家组考虑患者中年,一般情况还可以,纵隔肿瘤压迫症状较为明显,患者有胸闷表现,且考虑心律失常与肿瘤压迫心脏有关,手术切除病灶患者获益大,所以建议为患者开展手术治疗。

在告知患者家属病情后,家属同意手术治疗。陈振光团队与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紧密配合,为患者全麻下行右开胸后纵隔肿瘤切除术,经过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手术顺利,术中完整切除了病灶,病理提示为囊状淋巴管瘤。

术后,胸外科医护团队为患者开展心电监测、吸氧、抑酸护胃、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伤口恢复情况良好,遵医嘱出院。

“真的很感谢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胸外科陈振光教授团队,是他们给了我母亲第二次生命,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20cm的肿瘤,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我们当时都被吓到了,但是我们相信中山一院贵州医院的专家,是他们的专业、细心让我们可以放心治疗。”患者家属表示。

以生命护佑生命,以仁心践行初心。“患者康复是送给医护人员最好的感谢,胸外科经常会遇到这种疑难复杂的胸部手术,纵隔肿瘤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是在胸外科是常见疾病。”陈振光表示,“无论病情轻重缓急,我们与患者都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疾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医护人员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由于淋巴系统先天性发育畸形,由异常增生和扩张的淋巴管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淋巴管瘤根据组织结构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毛细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

其中,囊状淋巴管瘤又称囊性水瘤,是淋巴管瘤最常见的类型,可以发生在体内的任何部位,多发生于头部、颈部和腋窝,而纵隔内罕见,发生率<1%。纵隔囊状淋巴管瘤起病隐匿,患者常无症状或症状和体征不典型,随着肿块的逐渐增大,当肿块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时可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

影像学胸部CT检查是早期发现病变的重要方法,纵隔囊状淋巴管瘤病灶体积大,呈椭圆形、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也有部分边界不清。多数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该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非常困难,最终需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

纵隔囊状淋巴瘤虽为良性肿瘤,但有向周围组织或器官浸润生长的特点,当肿块增大、出血压迫周围脏器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一经诊断,均应尽早积极治疗,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来源:中山一院贵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