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下好院前急救先手棋 打响生命健康保卫战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2-06 浏览次数:
为合理利用印江县医疗急救资源,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印江卫生健康局统筹部署,强化院前急救建设,推动院前急救一体化管理,以“医心为民·健康同行”党建引领促进院前急救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突出“一中心”建设。建立指挥中心。在印江县人民医院成立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按照“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120指挥调度中心作为县域内医疗救援的指挥中枢。设立急救站(点)。依托乡镇卫生院,建设院前急救站(点)22个,配备救护车38辆,其中安装车载网络系统的救护车有27辆,实现了全县乡镇(街道)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全覆盖,进一步增强了急救站点的急救能力。截至目前,该中心工作人员共7名,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共268名,其中医生112名、护士92名、驾驶员64名。

落实“两按月”措施。按月报送。各乡镇(街道)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医务人员排班,由所属乡镇120急救站(点)每月底将值班表报送至调度中心,便于统筹调度。按月通报。每月初对上月各急救站点有效派车数、三分钟出车率、平均出车反应时间进行数据考核通报,促进急救工作规范;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突出的站(点)进行提醒提示,提出合理性整改意见,进一步提高急救工作质量。

狠抓“三分钟”出车率。规范院前处置。优化院前急救服务流程,缩短呼叫反应时间,要求120接线员响铃10秒内接起电话,将患者的关键信息包括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突发症状等录入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系统,系统自动匹配距离患者最近的出诊车辆。严格要求驾驶员待岗出车,及时进入车载系统处置流程和出车。及时总结反思。每天早交班总结前一天出车情况,确保当班问题及时交流、及时解决。定期召开急诊院前急救扩大会议,急诊科全员包括司机、医护人员一起,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强化督导检查。每月质控3分钟出车率,一个季度连续两个月不达标则要求急救站(点)负责人进行书面说明及反省。截至目前,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共派车8905次,三分钟出车率达95%,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抓实“四统一”站(点)工作。统一号码。统一使用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120”,注销并停用原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外公布的院前急救电话。截至目前,共接听120急救电话35282次。统一调度。由县调度中心设置“120”呼叫受理系统和指挥中心,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负责制,配备专人24小时受理“120”呼救电话,本着就近、救急、就专科能力的原则进行有序调度。统一标识。根据《贵州省院前医疗急救救护车外观标识规范》对院前急救车辆进行统一喷绘标识图案、安装警报器、标识灯具,并贴标质量。规定对未在指挥中心报备、在编救护车辆,不得擅自使用院前医疗急救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由中心统一订购院前急救服装,出台工作人员着装要求,规范院前急救服务行为。

完善“五加强”急救保障。加强制度完善。制定《印江自治县急救调度中心工作职责》《印江自治县急救调度指挥中心调度信息系统管理规定》等制度,强化急救风险防控。加强急救管理。健全院前医疗急救组织管理体系,强化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主体责任,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急救培训。每半年集中开展业务学习1次,定期开展全县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及车载调度系统操作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联合县公安局、应急管理局、红十字会等部门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急救知识培训。截至目前,开展应急演练3次,业务知识培训136余人次,非医学人员培训54人,发放急救证54本。加强急救宣传。通过大屏幕播放宣传视频、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模拟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急救知识宣传和答疑。截至目前,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册,现场模拟4次。加强车辆管理。建立救护车使用台账,由县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统一调派,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派车谁负责”原则,落实车辆单位主体责任,全程跟踪车辆行驶轨迹。严格执行专车专用,专门区域停放,按照“120”调度指令执行院前急救任务,确保院前急救工作顺畅。加强对救护车辆的保养、维修,实行养护台账管理,坚决杜绝救护车辆带“病”上路。
(来源:印江自治县卫生健康局 安艳妮)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