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拖、吸、溶”等组合拳,中山一院贵州医院成功救治下肢急性缺血患者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1-27 浏览次数:
医德高尚,尽心为民。近日,中山一院贵州医院介入科成功救治一位下肢动脉血栓栓塞伴下肢急性缺血患者。介入科主任安天志团队通过“拖、吸、溶”等组合拳,成功打通患者的下肢动脉,缓解了患者下肢疼痛,同时也保留了肢体的功能及完整性。

73岁的张先生入院前1天出现左下肢麻木、乏力、疼痛,行走时明显,后来疼痛症状越来越重,左脚逐渐变得苍白、青紫,患者赶紧到当地医院就诊,并且做了下肢动脉造影。
“患者有长期房颤病史,未规律治疗,入院后我们初步考虑是房颤继发血栓形成并脱落,导致下肢动脉栓塞,我们完善了下肢动脉CTA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想尝试给他取栓,但是造影后发现膝部以下血管全堵了,血栓量太大,以我们现有的条件无法有效清除血栓。”当地医生表示。
为解除患者病症,当地医院联系转诊到中山一院贵州医院,患者转诊到医院时左下肢剧烈疼痛,情绪也很烦躁。



情况危急,安天志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立即为患者实施取栓手术。术中造影发现膝部以下动脉主干全堵了,于是切开左侧的股动脉,使用球囊在下肢动脉主干拖出大量血栓,然后抽吸出主干残留的血栓,最后发现左足远端血管内还有少量血栓,于是留管溶栓。
手术后患者左下肢的温度已经暖和,颜色也逐渐红润起来,经过两天的溶栓治疗后,患者下肢的血管基本通畅,缺血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非常感谢中山一院贵州医院介入科的医生护士,他们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护理让我的腿保住了。”患者说。
下肢急性缺血
下肢急性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下肢动脉栓塞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其中下肢动脉栓塞多与心房颤动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相关,若治疗不及时,截肢率高达17%-25%。
治疗下肢急性缺血的策略是快速恢复下肢血供、改善缺血症状。部分患者对此类疾病缺乏基本认识,因而延误诊治,最终不得不截肢,更有甚者因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急性下肢缺血的典型表现为“5P”症状,即疼痛(Pain)、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麻痹(Paralysis)和感觉异常(Paresthesia)。因此当出现下肢疼痛、苍白、冰凉、麻木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中山一院贵州医院)
实习编辑:王瑾瑜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