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中医医院:组团式帮扶注入“硬实力”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1-12 浏览次数:

站在东莞市中医院门诊大楼,从下往上看,阳光下绿色的玻璃窗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是中医院特有的“中医绿”。在与东莞相隔1000多公里的铜仁市中医医院,同样的绿色玻璃也显示出盎然的生机。

近年来,铜仁市中医医院借助莞铜协作“组团式”帮扶良机,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倾力为百姓提供中医医疗与保健服务,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远隔千重山,难阻帮扶情。自莞铜两市开展医疗卫生“组团式”帮扶以来,按照“铜仁所需、东莞所能”原则,东莞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优势资源,选派专家赴铜驻点指导,以提升受援医院诊疗能力、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四个提升”为目标,以重点专科建设、“五大中心”建设等为抓手,突出带教为主、其他帮扶为辅,构建起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医疗协作帮扶格局。

双向奔赴,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

走进铜仁市中医医院门诊大楼五楼,映入眼帘是脾胃病科,占了一层楼,是医院目前发展最迅速、最先进的科室之一,从老院区整体搬迁至新院区,在东莞市中医院的帮扶下,建成了集脾胃病房、消化内镜中心、中医传统理疗室、专科门诊为一体的特色专科,今年5月12日挂牌“莞铜共建脾胃病科中心”。

为帮助科室快速成长,东莞市中医院选派脾胃科医生黄广文到医院进行三个月的帮扶,面对家中一个上幼儿园、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和工作繁忙的妻子,黄广文耐心说服她们,并取得父母的理解,毅然决然奔赴千里之外的铜仁。

刚到铜仁,黄广文就迅速投入工作,每天都在思考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铜仁市中医医院“脾胃科”迅速成长起来,让东西部医疗协作给铜仁市民带来更多实惠。

一边克服水土不服,一边忙碌工作,发挥自身所学所能,为市民健康排忧解难。

由于重油重盐重辣的饮食习惯,铜仁市民肠道疾病比较多,黄广文决定先从胃镜检查开始,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为了让医疗资源能够留在当地,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在医疗帮扶中,黄广文更注重传、帮、教,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完善各种胃肠镜检查常规操作流程,把自己所学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与同事们分享,共同提升。

在黄广文的指导下,科室医生已经能独立完成各类手术。

在派遣医疗专家赴铜仁帮扶的同时,东莞市中医院还接纳铜仁市中医医院的业务骨干进修学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全方位开展帮扶,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黄广文帮扶时间转瞬即逝,9月底他回到了东莞,由同事卢晓敏接任,前往铜仁继续帮扶。

在黄广文的基础上,卢晓敏更注重治疗内容的规范,完善病历书写报告、科室管理、技术申报和学科发展等,帮助青年医生逐渐熟悉新业务。

“卢老师来到科室后,更加规范了诊疗流程,让我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科室医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在卢晓敏的帮助下,铜仁市中医医院脾胃科和东莞市中医院建成远程治疗信息中心,市中医医院收治病人,可将检查报告共享到东莞市中医院,由东莞市中医院医生诊治。

12月底,卢晓敏也将完成帮扶任务回到东莞,面对成长中的脾胃病科,她表示只要有需要,科室会选派新的医生来帮扶。

倾力帮扶,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东莞名医医术精湛去病痛,贺铜仁中医医院创三乙成功!”12月19日,骨伤科帮扶医生李冠奇正在查房,突然收到一面患者送来的锦旗。

黎女士今年50岁,做会计工作,长时间久坐,颈椎腰椎疼痛难忍,住院两周,通过李冠奇的中医疗法,感觉症状缓解了很多。

7月,东莞市中医医院帮扶专家吴文仁结束一年帮扶,返回东莞,前来接班的同事正是李冠奇和王永誉。

铜仁市中医医院在东莞中医院的帮扶下,重点加强骨科建设,利用东莞市中医院骨伤科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这一优势,建立了骨科专科联盟、成立名医工作站,不断提升骨科医疗水平。

铜仁市中医院副院长黄国彪介绍,到目前广东团队在铜仁市中医院总共开展了52项新技术,填补了铜仁市中医院49项空白。将在五年时间内,把铜仁市中医院骨科打造成贵州省中医重点专科,同步向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迈进。

“以前我们能开展的手术,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四肢创伤,关节置换、运动医学几乎是零开展。”黄国彪介绍,在东莞帮扶专家“手把手”的教导下,医院骨伤科的临床治疗技术、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11月,市民刘女士意外受伤,经医生诊断是前交叉韧带断裂,本打算外到面大医院做手术,得知铜仁市中医医院骨科有东莞市中医院专家鼎力帮扶,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了李冠奇,李冠奇了解刘女士的情况后,为他联系了东莞市中医院骨科知名专家洪钟源。

12月21日,洪钟源坐上高铁来到铜仁市中医医院为病人做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手术后,洪钟源又坐上了返回东莞的高铁。

12月28日早上8点29分,邓怀东坐上前往铜仁的高铁,下午3点13分到达铜仁,近8个小时的车程很辛苦,但他一直思考患者的病情,患者侯先生复发性肩关节脱位,频繁发作,如果不手术,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如果要手术,就得当面见到患者,才能对症下药。

一下车,邓怀东就直奔铜仁市中医医院,了解病人的情况后就开始为他手术。

“每次来铜仁就想多呆几天,但是东莞这边也有很多病人放不下,只能两边来回跑,为群众排忧解难,辛苦一点没什么。”邓怀东说。

“我的驻院帮扶虽然结束了,但是工作并没有结束。”邓怀东表示,只要患者和医院有需要,他将随时回到“工作岗位”。

来去匆匆,除了洪钟源、邓怀东外,卢国樑也是铜仁市中医医院的常客,每年都会到铜仁五六次。

远赴铜仁,救助一个患者,教会一群医生,令帮扶专家无比欣慰。“想到这些,奔波之苦也不算什么了!”

有了东莞市中医院骨伤科专家的帮扶,众多铜仁百姓在家门口能实现“病有良医”,不但解决了“看病难”,还解决了“看病贵”等问题。

同质发展,让铜仁医院达到东莞标准

早上7点半到医院,开始查房,然后到办公室处理事务,迎接三级医院创建、临床专科调研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学术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黄国彪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2021年贵州与广东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当年11月,黄国彪响应粤黔医疗帮扶号召,毅然来到武陵山深处的铜仁,开启医疗协作帮扶之旅。

东莞和铜仁相隔1000多公里,有着截然不同的气候和饮食习惯,肠胃不好的黄国彪吃不得辣,但挡不住他来铜帮扶的决心。“为了适应铜仁的生活,我在家吃了一个月的湘菜黔菜。”黄国彪说。

作为莞铜协作医疗卫生服务队队长,黄国彪明白,帮助医院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本土医疗队伍,全面提升医院医疗水平是他这次帮扶的目标。

铜仁所需,东莞所能。如何协调医疗卫生帮扶资源,推动受帮医院启动新技术、新项目,成了黄国彪的“心头难”。

为此,他积极牵线搭桥,纾难解困。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组织55名骨干医生前往东莞学习,协调引进广东东莞专家在铜仁市中医医院成立9个名医工作站,接收铜仁市中医医院26名青年医生为学术传承人。

引进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毫火针等新技术49项、填补技术空白48项;协调莞铜两市中医医院开通线上学术交流、远程信息化会诊90余次,开展学术讲座35场,各类培训及教学查房116场,疑难病例讨论115场,中医特色技术培训班5期。

在物资帮扶和巡诊义诊方面,积极倡导东莞医药企业和设备销售企业捐赠100多万元的药品、设备器械及防护物资,在疫情期间,他及时联系东莞市中医院捐赠防疫物资。同时还组织专家每个周末都到梵净医馆、江口县等地开展义诊。2021年以来,已开展义诊60多次,服务群众10000多人次。

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节假日不休,黄国彪被大家称为“超人队长”。在帮扶工作中,利用专业所长,将东莞市中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和铜仁市中医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建章立制,用心思考医院未来的发展。

黄国彪认为,帮扶不仅仅是派出医生将优质技术、理念带到铜仁,更要输出管理经验,进行深度参与和垂直整合管理,只有亲自参与管理才能将两地医疗水准逐步推向趋于同质,他用东莞市中医院的“模板”,结合铜仁市中医医院的实际,重新修订一整套工作内容和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足足打印了1000多页纸。

为了帮助铜仁市中医医院争创等级医院,黄国彪多批次邀请东莞市中医院骨干医师到铜仁,对医院各方面进行规范指导,从今年6月开始,邀请三批团队共100余人到铜仁市中医医院进行指导。

来自东莞的专家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移植到铜仁中医医院,推动转变干部职工的观念,提振职工的精气神,有力推进了医院各项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医院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2月的专家评审中,铜仁市中医医院成功通过,还没等黄国彪松口气,挑战又接踵而至,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要在2025年通过三甲医院评审。

“任重道远。”黄国彪说,在他心里,始终铭记着一份情结、一份责任。如今,在他的努力下,莞铜协作的情谊正在日益加深,医疗帮扶已交出亮眼的成绩,“组团式”帮扶正推动双方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来源:健康铜仁)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申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