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人民医院:依托“千县工程”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1-11 浏览次数:

近年来,岑巩县人民医院坚持以实施“千县工程”为抓手,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强化学科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能力与硬件条件,统筹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学科能力、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及建立县乡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逐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

2023年医院门诊诊疗增长率4.45%,三四级手术占比达57.46%,检查检验占比28.53%同比下降7.88%等,县级医院“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当好县域居民健康“守门人”。

全学科狠抓救治能力建设

推进医院优质高效发展

“学科强则医院强”。综合采取多项管理措施,推动学科建设交叉融合,以更高标准实施危急重症救治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长效机制,全力推进救治服务同质化。目前,医院先后与贵州省人民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医院建立心内科、急诊科、骨科、皮肤科等10余个专科联盟。骨科于2022年已通过省级重点专科立项,心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普外科、妇产科、医学影像科已申报州级重点专科。医院将不断探索新路径、寻求新突破,努力将学科做优、做细、做专、做精,打造特色更加鲜明、技术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的品牌学科,不断开创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以“五大中心”建设为重要抓手

打造危急重症“救治网”

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建设急诊急救及危急重症学科群。持续优化急诊病区救治流程,统筹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危急重症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和规范化救治流程,严格落实诊疗技术规范。目前,“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果,其中胸痛中心被评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基层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创伤中心已于2023年5月完成“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授牌。各中心自建设以来,成功抢救了众多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偏瘫、失语、昏迷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重病人以及创伤多发伤病人、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疾病患者,为县域及周边群众打造了一张危急重症“救治网”。

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强化临床支撑科室建设。全面实施医院影像、消毒供应、检验、病理、心电等中心建设,持续拓展影像、检验、病理服务项目。目前,影像科的骨、心脏大血管三维成像等,B超室的超声介入术、检验科的分子生物检测技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监测、过敏原检测以及病理科的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与诊断、HPV检测、TCT联合筛查(宫颈癌)等辅助检查项目的开展,减少了院外送检。持续开展面向基层卫生院的心电、影像等远程会诊服务,2023年,岑巩县人民医院与上级医院进行会诊94例,处理乡镇医院各类远程诊断病例30217例。近年来,还先后配备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64排128层螺旋CT、高清3D腹腔镜、DSA数字减影机、关节镜、胃肠镜等国内外现代化先进医疗设备,对临床的支撑作用逐步发挥。

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优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成诊疗数据统计分析体系,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利用“互联网+医疗服务+技术”,建设向上与省内外医院远程医疗平台互联互通,向下辐射乡镇中心卫生院。

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工作。建立健全医共体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医疗质控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医保管理中心、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实现县域医共体管理现代化、同质化。

统筹医教研全方位发展。岑巩县人民医院年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30余项。陆续开展了子宫动脉栓塞术、脑动脉瘤介入术、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PTA)、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新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近年来,岑巩县人民医院先后荣获省州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州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60余项表彰;70余名党员干部先后荣获省、州、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岑巩县人民医院自2021年底成功入选为全国首批1233家“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之一以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积极推进工作落地见实效,截至目前,已完成760项服务能力项目建设,完成率82.61%,2023年医院整体服务项目增加90项,增长率为9.78%。下一步,岑巩县人民医院将以此为契机,以满足县域内及周边地区群众就医需求为动力,积极发挥县级“龙头”医院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提升医院内涵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带动县级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向好发展。

(通讯员:王大琴)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