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幸运,在贵州本地就可以得到广东中山一院专家的诊治!”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1-04 浏览次数:

近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一院贵州医院心外科医护团队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连声称赞医务人员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感谢心外科主任医师殷胜利及其团队的悉心治疗和护理。

医务人员与患者合影


患者66岁,家住毕节市黔西市大关镇,20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疼痛位于胸骨后,还伴有心悸、头晕等症状,每次疼痛时间约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休息或口服“速效救心丸”后,胸闷胸痛等症状能够得到缓解。

6月前,患者因胸痛发作,程度较为严重,伴有胸闷、出汗等症状,休息后症状持续没有缓解,便到外院就诊,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左主干狭窄60%,TIMI血流3级,前降支近端狭窄100%,TIMI血流0级,回旋支近端狭窄100%,TIMI血流0级;右冠近端狭窄100%,TIMI血流0级,考虑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因患者对手术有所顾虑,考虑风险较高,便拒绝行支架手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

出院后患者感到胸闷、胸痛频繁发作,了解到中山一院贵州医院有一位广东中山一院来的专家,在心脏治疗方面很有经验,为寻求进一步诊治,患者慕名到中山一院贵州医院心外科找殷胜利治疗。

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查看患者检查结果后,殷胜利团队综合分析评估手术效果及风险,向患者详细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决定为患者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室壁瘤切除术+心包开窗引流+心外开胸探查术。

在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殷胜利团队手术探查发现患者心脏增大,冠状动脉多支钙化明显。术中,为患者完成大隐静脉静脉桥移植至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以及左室室壁瘤处理,患者麻醉平稳, 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吻合良好,经过医护团队的紧密协作,手术顺利完成,患者转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治疗。

在心外科和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之下,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好转,康复出院。“真的很幸运,在贵州本地就可以得到广东中山一院专家的诊治,能够遇到如此优秀的医疗团队,遇到殷教授这么厉害的专家,感谢你们的无私付出,是你们的专心、细心、耐心与责任心,全心全意为我们着想,消除了我们的担忧与顾虑。”患者家属表示。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是由冠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相关的血栓阻塞所致。ACS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是心血管系统中的危急重症,与严重的不良预后相关,所以需要迅速启动有效的专业治疗。STEMI患者一般是发生了单支或多支冠脉的完全阻塞。UA与NSTEMI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相似,但严重程度不同。其区别主要是缺血是否严重到导致心肌损伤,并可定量检测到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如果冠状动脉严重阻塞时间较长、累计心肌缺血20分钟,组织学上有心肌坏死血清心肌标志物异常升高、ECG呈持续性心肌缺血改变而无ST段抬高出现,临床上即可诊断为NSTEMI。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并且向左上臂(双上臂或右上臂少见)、颈或颌放射,症状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其临床特点包括:长时间(>20 min)静息性心绞痛;新发(最近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表现为自发型心绞痛或劳力型心绞痛;过去稳定性心绞痛最近1个月内症状加重,具有恶化性心绞痛的特点;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冠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冠脉搭桥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一项用于替换梗阻的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肌血供,解决心肌缺血,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冠心病死亡风险的手术。该手术就是取患者自身的一段正常血管,作为桥梁,在升主动脉与冠状动脉之间创造一条新的通路,使得血液绕过自身冠状动脉狭窄处流到狭窄以远的冠状动脉内,从而使得远端的血供恢复正常。很大一部分接受冠脉搭桥的患者在行手术之前,因为冠脉狭窄的问题,心脏缺血是很严重的,同时伴有很明显的心绞痛的症状。正因为这样,在接受冠脉搭桥手术后,缺血处血流恢复,术后对于症状的缓解“立竿见影”。


手术适应症


目前研究证实应该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主要情况包括以下8条。

1.左主干病变,狭窄病变大于50%。

2.等同于左主干病变,即左前降支近段及左回旋支近段明显狭窄(≥70%以上)应选择搭桥手术。

3.合并糖尿病的两支以上血管病变,尤其是两支血管病变中有前降支近段狭窄。

4.三支或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伴有左心功能减退,应行搭桥手术。

5.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源性休克。

6.合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脏机械并发症如腱索断裂二尖瓣返流、室间隔穿孔或合并室壁瘤者。

7.稳定型心绞痛内科治疗无效,不稳定性心绞痛、心梗后心绞痛、无Q波型心肌梗死。

8.部分介入治疗失败或出现急性并发症者,如严重的冠脉损伤等。



(来源:中山一院贵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申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