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袁沁:解群众之所急 分群众之所忧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01-02 浏览次数:
从脱贫攻坚战场转战卫生健康服务战线,从引领群众脱贫奔小康到群众健康的守护者,他遇难则战、越战越勇。
秉承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决心,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他解群众之所急,分群众之所忧,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探索创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就是凤冈县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袁沁。

用心守护 以爱服务群众
他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从处理各类文件,到安排各部门工作,再到解决突发问题,这些填满了袁沁工作的日常。
中午偶有闲暇,他也多数是待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看书学习或闭目养神。在他的办公桌左边的柜子上,摆放着政治理论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书籍。尽管每天工作任务繁重,只要一有空,他就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向班子成员学习,向书本学习党的政策理论,掌握医疗卫生系统相关知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理论书籍他一本一本地读,卫生专业杂志他一篇一篇地看,重点内容做好圈点,做好笔记。在他的办公桌上,工作笔记、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有厚厚的一大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还经常同兄弟县(市、区)的同行们开展相互交流,取经学艺,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驾驭全县医疗卫生工作的能力。在他的影响下,凤冈县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新知识蔚然成风,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坚守基层 做医改先锋
调任凤冈县卫生健康局之初,面对凤冈县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设施落后等现状,袁沁深知,要改变现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改?此后,他深入凤冈县镇街、村卫生室等调研,与医生、患者及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困扰。
在乡村,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多是老年人和儿童。许多老人患有疾病,但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往往无法前往县城或市级医院就诊。
袁沁从小在村里长大,毕业回来又长期在乡镇一线工作多年。他深知乡亲们病痛时的无助。因此,他下定决心进行医改,首要任务是解决村医的身份问题。
面对乡村医生缺乏、队伍流动性大的实际,他决定探索并实施乡村医生“县管乡聘村用”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镇街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事、财务和物资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将村医从个体经营转变为由单位聘用,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为改变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不高的境况,袁沁探索整合医疗资源,延伸乡村医疗服务半径,将镇街卫生院分院开到村里,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改善乡级分院基础设施,先后建成了土溪镇卫生院官坝院区、花坪街道卫生院东山院区和蜂岩镇卫生院小河院区等,推动先进医疗设备下沉到基层。同时,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招聘村医53名充实村级医疗队伍,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在他的倡议下,2023年凤冈县各镇街卫生院均设立了“名医工作室”,吸引凤冈籍170名在外名医反哺家乡,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此外,积极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养老机构内设立了医疗服务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随着一系列医疗改革措施落地,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且诊疗费用大幅降低。“以前到大医院看病,不仅要排长队,还要花很多钱。现在好了,家门口的医院就能看上病,费用也少了,感谢袁书记。”王寨镇新民村一位年过六旬的大娘激动地说。

听取意见 改善医患体验
“工作是干出来的,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在凤冈县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大会上、内部学习会上,袁沁不止一次地强调身为卫健人的工作初心。
每每到医疗机构走访,他都要与患者亲切交流,询问他们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卫生院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他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更注重他们的感受。
他经常对医务工作者说:“医疗服务中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不断优化,以缩短这一距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体验。”
在他的推动下,凤冈县构建了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各镇街中医馆为主体、辐射各村中医室的纵向中医服务体系。针灸、拔罐、艾灸、推拿、中药热敷、刮痧等中医特色传统治疗项目,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中医更便捷。
走访中,他发现基层医务人员常常因工作繁忙而简单解决三餐,这让他深感医务人员辛劳不易。于是,他逐一走访各个基层医疗机构的食堂,与医务人员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的推动下,各基层医院食堂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宽敞明亮的餐厅、干净整洁的餐具、丰富美味的饭菜,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他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关爱。
他秉持着“要做就要做好”的原则,面对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难题,他坚守如初,潜心为建设健康凤冈日夜精研,用点滴行动书写为民初心。

(来源:凤冈县卫生健康局 陈伯练)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申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