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刘利芬:小探头里探出“大天地”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12-14 浏览次数:

“哗”的一声拉上蓝色的帘子,轻柔地为患者涂上耦合剂,细致地转动着超声探头,找出病灶。日复一日,这样的工作从住院医师做到副主任医师,从超声医生做到科副主任,从超声检查到超声介入,刘利芬始终在岗位上不断进取,为群众健康而努力。

医路漫漫,爱岗敬业

跟大多数从小立志学医治病救人的医生不同,高考后的刘利芬想要成为一名军人,阴差阳错之下却进入了贵州医科大学,成为了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既来之则安之,随着每日的接触,她对医学的兴趣也在日渐加深。2004年毕业后,她便回到了家乡,进入了毕节市中医医院成为了一名影像医师,一转眼,已经快20年了。

初入医院时,刘利芬发现,很多人对于超声的了解并不深刻,影像工作里面,放射似乎更值得青睐。“大家都觉得这个不是特别重要,工作人员大多是由其他岗位转岗来的。”生病了,开药和手术都与临床医生有关,超声科医生,到底是不是医生呢?很多患者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他们提供准确的疾病诊断结果,却深藏功与名,不被人熟知。

“超声是十分重要的,超声科医生也是重要的。它是临床医生的眼睛,不同于放射检查时的固定图像,超声是实时动态的检测,通过血流的实时动态、呼吸的动作来观察器官的结构变化,来进行疾病的诊断。”

2004年至2010年,刘利芬一直在CT室工作,此后转到超声室至今。因此,在做出诊断时,她会将两者的图像结合对比,以此来做出更有把握的诊断。曾经,有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拿着CT报告来做超声检查,CT结果显示是肝癌,她告诉刘利芬,自己曾在多家医院检查结果都是肝癌,脸上也尽是化不开的愁容。B超结果出来以后,刘利芬怎么看都觉得不像是肝癌,于是又给患者做了一个增强B超,多次反复查看怀疑肝脓肿,再次结合CT和B超检查结果,刘利芬最终给患者下了肝脓肿的诊断。后来患者就诊到肝病科进行了10天的治疗后,结果就正常了。“当时就觉得特别开心,让患者从绝望走向希望,然后整个人都变好了的感觉是很棒的。”直到现在,该患者还时常来探望刘利芬,经常在网络上发表赞扬她的信息。

“超声科的工作相对于放射来说会更加灵活,我以前是做CT的,在接触了超声之后,当我越来越了解它,我发现我有了更多的探索空间,因为它不只是检查,还能解决治疗很多疾病。我很爱超声,我也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探索和研究超声。”

开拓进取,从无到有

岗位上取得的小成就,并没有阻挡住她前进的脚步。“只有不断的学习,你才知道外面在开展哪些新技术,你缺什么,闭门造车是万万不行的。”

2014年,当时医院的B超技术还只停留在检查上,当刘利芬去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时,看到该医院已经开展超声引导下的很多治疗,并且效果很好之后,便萌生了让本地也能开展这些技术的想法。但新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突破重重阻力后,终于在2019年,刘利芬正式带领科室逐步开展超声引导下的各种治疗。

“超声不止是临床的一个检查手段,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意识到这点后,结合之前的进修经历,刘利芬认为,相对于临床医生,超声医师在具备多年超声检查经验的基础上拥有对图像更专业的解剖和分析理解的能力,如果能将超声探头与微创的针头结合起来,通过超声+微创给患者提供治疗,这样就能减少对组织的伤害和并发症的发生,如果能在临床上普及开来,无疑是患者的福音。

从0到1,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从无到有,不仅是技术和人员的问题,如何让大众知晓并接受是刘利芬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很多人不相信原来需要手术刀切除的手术靠一根针就能解决。”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超声消融,刘利芬决定开展免费为100名甲状腺结节患者筛查的惠民活动,结果100人中91人为阳性,达到手术指征并接受手术的共计15人,其中6人做了穿刺检查,9人做了消融手术。目前患者已经全部出院,且术后反馈都很好。

超声引导下的微波消融术在本地属于新的医疗项目,并未纳入医保报销,“群众来治疗不能走医保报销,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去可以报销的省市做这个手术,患者来回跑也会增加经济成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刘利芬多方查阅相关资料,多次与医保局进行沟通,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让该技术以新技术发展项目的形式获得医保DIP付费的支持。

“从超声检查到超声介入,我的职业获得感与成就感大大增加。”32岁的陈女士,发现乳腺多发性包块,看了多家医院都没有一个结论,做了CT提示有乳腺的包块,但是不能确定其性质,患者来到超声科做了B超,结果显示为混合性包块,像是实质性组织中央包裹一个小囊腔,刘利芬怀疑囊腔内为未排出的乳汁,就建议患者做硬化治疗。半个小时,陈女士困扰良久的问题就被解决了,“发现问题、作出诊断并能马上解决问题,这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

截至目前,刘利芬和她的团队已经独立完成了116例超声引导下的微波消融术,其中包含了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子宫肌瘤等疾病治疗。

今年9月,刘利芬及其团队完成了毕节市首例超声引导下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术。41岁的张女士,因为出现经期延长,到我院超声科检查发现子宫肌瘤(肌壁间),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实际需求下,在经过和患者充分沟通及术前讨论后,决定对该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经皮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术。手术时间仅30分钟,皮肤无明显的伤口,患者无明显不适,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

“对于超声这块其实我们不止可以做消融,还有各种囊肿的硬化治疗,包括年轻女性附件区的囊肿、巧克力囊肿等治疗,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对女性来说保护力度更大,相比传统的腹腔镜手术,超声硬化治疗属于微创手术,不需要像腹腔镜一样进入宫腔,粘连、不孕等后遗症的风险会大大降低,治疗费用也是大多数患者可承受的范围。”此外,刘利芬还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隐静脉曲张的硬化治疗。

和大多数科室一样,超声科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针对情绪激动易怒的患者,刘利芬有自己的办法应对,“像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这类的病人,很多病因是来源于情绪,这种时候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并让他们知道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永葆责任心,是一名医师最重要的事。“你的细心和耐心会让患者更信任你,这些都源自你的责任心。很多患者在诊断出甲状腺微小甲状腺癌的时候会因为对疾病的不理解而产生恐惧,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耐心细心的沟通,沟通到位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超声科在不久前收到了一面锦旗,33岁的周女士因为甲状腺结节困扰不已,“当时我看了她的超声报告就觉得这个要做手术。”周女士坦言自己做了活检,也被很多医生告知需要做手术将甲状腺一并切除,因为要开刀,自己内心十分恐惧。刘利芬根据周女士的检查报告发现,没有出现淋巴结的转移,而且结节较小,微创的消融手术就可以解决。刘利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周女士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最后周女士接受了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并在手术后一小时返回了工作岗位,一周后送来了写着“秀华伦癌鹊之妙手,展白衣天使之风采”的锦旗。

以身作则,传道授业

身兼数职的刘利芬和大多数医生一样绕不开加班这个话题,“加班是常态,因为有太多事情需要处理,病人要检查要做手术,要处理党支部的工作、科室目前的工作,加班是为了科室更好的发展,于我而言,并不排斥。”将压力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刘利芬始终在努力。

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刘利芬,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在积极参加科室活动和院内的各种文体活动和比赛,“我参加是因为我热爱,我希望我的热情能感染到身边的人,带动他们参与其中。作为支部和科室的带头人,也需要做好这些事。”

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这句话是刘利芬的真实写照。每个月刘利芬都会去发达地区先进的医院的超声科“看看他们已经在发展的、走在前面的东西,找差距,跟他们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然后去学习。”

除了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日常工作中,刘利芬还会注重挖掘科室成员专业领域的优势,“像黄娟在肌骨超声方面的诊断和筛查基本功就很扎实,手法专业,就算是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地方思路也会很清晰;熊琴在心脏超声方面比较敏锐,一检查就很快判断什么地方有什么问题;张玉权原来是临床医生,很适合做介入,因为他懂图像又有临床基础,对介入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胡蓉也是临床医生,刚来的时候我给了她两本厚厚的超声诊断教材,让她一个月看完,她真的看完了,我就觉得她对超声的接受力还可以,进一步又发现她对介入更感兴趣,就安排她去301医院学习,回来以后就是她在跟我配合做消融。”为了科室的发展和更好地服务群众,下一步刘利芬会根据科室成员的优势,将他们派到北医三院等医院进修学习。

在刘利芬外出学习的时间里,科室的几个医生排着班连轴转,顶着巨大的压力加班加点的工作,刘利芬看着不忍,“实在是不行就跟医院说说,看看能不能分流或者增加人手。”但是得到科室人员的回复,“主任你给医院承诺了,说你把工作安排好了,那我们就再苦再累也要把工作干好。”她是后辈的引路人,后辈也是她强有力的支撑。

    未来,刘利芬有了新的规划,“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能够成立一个针对超声消融和硬化治疗患者的日间手术门诊,实现早进晚出,能够为患者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又不耽误他们的时间。因为我们目前是有这个能力的,我们拥有设备、技术和人员,这样的一天就指日可待了。”

(来源:毕节市中医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