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头痛可能不是头的问题,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耳鼻喉科为患者根除头痛病因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12-10 浏览次数:
无仕杏坛称国手,敌疾黄齑消百病。近日,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耳鼻喉科为患者手术取出鼻窦内的真菌球,缓解困扰患者多年的头痛问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

据悉,患者近2年来一直被病情所困扰,反复出现鼻痛、眉弓及颌面部疼痛,放射至头顶部,呈跳痛症状,左侧鼻腔还伴有臭味。患者在当地医院就诊,口服药物后头痛症状好转但停药后再次反复发作。多次就医均未能解决患者的问题,为寻求进一步诊治,患者及家属决定到中山一院贵州医院寻求更专业的治疗。
入院后耳鼻喉科主任龚正鹏结合患者副鼻窦CT发现患者较常人有少见的解剖变异,有少量磨砂样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影,判断患者不仅仅是单纯慢性鼻窦炎,还可能合并有真菌性鼻窦炎,且患者头痛等症状可能与左侧蝶窦旁气房真菌感染有关。
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龚正鹏主刀为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仔细用探针探查蝶窦旁气房,发现大量干酪样豆腐渣样物引流,证实为真菌感染,术后患者疼痛等症状完全缓解,康复出院。
浮云聚散俱关虑,明月相逢好展眉。据龚正鹏介绍,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al hinosinusitis,FRS)是鼻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由于致病真菌种类的不同,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类型、诊断、治疗及疗效亦各有差异。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为曲霉菌,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真菌球。鼻脑型毛霉菌病虽较少见,但病情凶险、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传统观点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多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大面积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但近年发现,健康个体亦可患真菌性鼻-鼻窦炎,可能是真菌在机体抵御侵袭能力下降的某一局部致病。

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类
1.真菌球:为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一种慢性非侵袭性的真菌感染,多累及单个鼻窦。鼻腔内大体特征为干酪样或坏死性潴留物,呈褐色或灰黑色团块状。鼻内病变会不断增大可压迫窦壁,致骨质压迫变薄。
潴留物镜下特征:大量真菌菌丝、孢子、退变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鼻窦黏膜水肿或增生,但无真菌侵犯。坏死真菌球内可见磷酸钙和硫酸钙沉积,黏膜无受侵表现。
2.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鼻窦内病变为粘稠如果酱样物,黄绿色或棕色。发生于特应性体质病人,易反复发作,常伴有鼻息肉病、哮喘。鼻窦粘膜水肿或增生,但无真菌侵犯。
镜下特征:(1)HE染色变现为无定形淡嗜酸性或淡嗜碱性变应性黏蛋白;(2) Gomori染色(六胺银染色):可见大量真菌丝,单个或呈簇状。镜下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黏蛋白、Charot-Leydon结晶和真菌丝并存。真菌丝不侵犯鼻窦黏膜和血管。
3.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病人。毛霉菌多见,真菌菌丝侵犯黏膜、血管、窦壁骨质及窦外结构, 造成黏膜和骨质坏死,短期内可侵犯颅面部及颅内结构,死亡率很高。坏死组织较多,颜色苍白,镜下可见菌丝侵入黏膜下骨质和血管内。
4.慢性无痛性真菌性鼻窦炎: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并存,窦壁骨质的硬化和破坏并存,有时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镜下可见菌丝侵入黏膜下骨质和血管内。

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鼻内镜手术因其清除真菌组织、改善鼻窦通气引流等优势而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柯-陆氏手术,其具有以下优势:
① 能够为手术医师提供更为清晰的手术视野,进而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② 能够反复冲洗窦腔,进而彻底清除窦腔中的真菌团块。
③ 可进一步矫正异常的解剖结构,更好地解决或恢复患者鼻通气和引流功能。
④ 能够进一步促进黏膜恢复,改善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
2.药物治疗:真菌球术后不需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变应性的真菌性鼻-鼻窦炎要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侵袭性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必须用抗真菌药物,较常用的有伊曲康挫和两性霉素B等。
3.其他治疗:免疫治疗和间歇吸氧等。
4.预后:手术治疗真菌球效果明确。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配合合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更佳。早期慢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多是一次手术后治愈,后期复发性慢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效果不佳,易复发,预后较差。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死亡率极高。
怎么预防?
1. 平时饮食上可多摄取维生素E,可以多吃葵花子、种子油、大蒜和洋葱。
2. 多吃具减充血作用的草药和调味品,例如接骨木花、麝香草和姜。
3. 注意鼻腔卫生,要经常用等渗盐水冲洗清洁。
4. 游泳时尽量不要选择一些水源质量不能保证的地方,游完泳后及时清理鼻腔。
5. 注意正确擤涕方法:按住一侧鼻孔进行单侧鼻孔稍稍用力擤,勿用力过猛。
6. 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有症状者早就医,不要私自用药。
7. 保持愉悦的心情,合理膳食,注意休息,开窗通风,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8. 尽量不要去一些低矮潮湿,阴暗,常年无人去可能会有霉菌生长的地方。如果不能避开,一定要保护好口鼻腔,戴口罩,注意个人及职业防护。
(来源:中山一院贵州医院)
实习编辑:王瑾瑜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