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共体建设闯新路|七年之变:从强县级到强县域——贵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观察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12-06 浏览次数:
2017年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
2019年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
2021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
2022年,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纳入省人民政府民生实事,以次中心为抓手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2023年,《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出最新方案……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七年时间,从强县级到强县域,再到构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贵州通过一体化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了县域医疗新发展。
如何实现小病不出县,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是关键。
近年来,贵州省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发展和完善,但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弱,基层诊疗量占比不大。

9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贵州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卫生健康工作实现“强县域、强基层”的重要抓手。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杨慧说:“我省坚持‘一盘棋’统筹考虑卫生健康工作,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巩固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县域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为县域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好群众看病就医的关键事。”
2021年10月,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上提出规划建设10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2022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纳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刚刚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围绕健全医共体管理制度、推行紧密型运行模式、完善一体化服务机制,提出了“三个六”的任务措施,给出了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贵州新方案”。
经国家监测评价反馈,我省35个国家级试点县“紧密型”评判得分排名位居全国第5名,综合评分排名位居全国第12名。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其实也是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次“重塑”。
如今,《实施意见》提出“按照‘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带动模式搭建县域医共体”。
从开展试点之时起,贵州就坚持“一县一策”原则,立足各地实际、找准方向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我们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作用,强化资源及服务下沉,推进分级诊疗和医防融合发展,整体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针对各县域内外转率高的病种和常见病、多发病,补齐专科建设短板,提升救治能力,降低病人外转率,减轻群众负担。”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孙发说。
锚定目标,各县(市、区)积极探索,亮点频现——
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思南县以乌江河为界分东西两片区,组建河东、河西两个中心医共体,以县人民医院、县民族中医院两家三级医院为“龙头”,以塘头镇、许家坝镇两家二级医院建设为县域医疗次中心为“两翼”,26个乡镇卫生院为“枢纽”,499个村卫生室为“网底”,将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生命全链条服务整合起来,倾力打造“腾飞型”医疗发展格局。

思南县塘头镇卫生院已完成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并成功创建为“二级综合医院”
三都自治县以“组团式”帮扶为契机成立县域医共体,整合县域医共体总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精干力量,组成县级团队,分别包保全县的乡镇(社区)卫生院,通过业务指导、定期线上线下培训、坐诊带教等提升基层医疗技术人员服务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各县(市、区)还注重因地制宜,按照“一院一品”“一院一特”的原则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总院,将乡镇卫生院分成三类,施以“外科+内科”“康复科组团式”“慢特病门诊”等不同的团队帮扶策略。福泉市牛场中心卫生院相继与黔南州中医院骨科、黔南州州医院口腔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建立专科联盟,让片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州级三甲医院专家看病待遇。
医疗层级分明、专科特色明显……贵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
联通上下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胜在“协同”二字,也难在“协同”二字。
在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贵州打破旧体制再造新机制,彻底改变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过去各自为政的状况,实现管理一体化、服务同质化,有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据了解,各地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实行以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医共体牵头医院统筹负责,落实管理共同体。鼓励牵头医院结合自身情况,主动投入建设资金开展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既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又能逐步减轻自身服务辐射带动的压力。
铜仁市在县域医共体内组建运营管理、人力资源、医保管理、会计核算、信息与质量控制等五大中心,加快实现医共体内行政、业务、人员、财务、药械、绩效考核“六统一”和信息系统统筹管理,让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共享人、财、物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还必须让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到位。
“习水县中医医院桑木分院(桑木镇卫生院)有先进检查设备CT了!以后桑木及周边群众就医就能少跑路、少花费。”9月,习水县中医院桑木分院首台飞利浦16排螺旋CT投用,习水县桑木镇党委副书记穆丹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一好消息。

患者在习水县中医医院桑木分院(桑木镇卫生院)做CT检查
“分院拍片,总院远程出报告”,这是习水县县域医共体建设中“资金下沉更新设备”的成效之一。
贵州根据县域区域卫生规划和牵头医院资源下沉情况,兼顾各项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合理“优化”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实现医用设备资源共享和集中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同时,根据县域医疗次中心功能、任务,以满足管理、业务工作需要设置行政部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三大类部门。在牵头医院指导下,至少设置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麻醉科、手术室、发热诊室等临床类科室,满足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康复、护理以及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急诊急救及转诊服务,能开展二级常规手术操作项目。
赫章县河镇乡卫生院位于赫章县西部边陲,离县城90余公里。该卫生院通过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更新配备了呼吸机、麻醉机、凝血分析仪和电解质机等医疗设备,增设了外科、急诊科、内儿科、妇产科、手术室等科室,疾病诊断能力和辅助检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目前服务辐射10万余人。
全省统一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平台在推动医共体服务同质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龙里县将3家县级公立医院的临床科室诊疗资源,共享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县级专科医生直接远程支持基层医生“首诊”。同时,实现和贵州省级医院医疗资源互联互通,为患者提供专家就诊、远程查房等服务指导。
“住院费用共计4983元,经医保报销后患者自费925元。如果到区人民医院住院需要费用约9000元,医保报销后自费约2500元,往返费用还需要500元左右,为患者节约了近2000元。”

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患者刘天珍送来锦旗
这是今年9月8日,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患者刘天珍出院时算的账。她和家属来到医师办公室表示感谢并送上锦旗,感慨地说:“这样的手术以前我们只能到区医院做,现在有了医共体,在家门口就能做,既节约了费用,又方便家属护理。”
交通费降低、就医生活费降低、医疗费用降低,有了医共体,群众少跑路少花钱,也能把病看好,群众满意度也有了提升。
贵州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按照人员配置基本符合二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各科室护理人员、医师、专职从事公共卫生人员、中医类医师等满足开展工作要求,通过安排牵头医院人员定期派驻、加大人员招聘力度、统筹编制使用等途径,不断提升基层医院的诊断能力和手术技能,让基层群众也可以享受县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在基层就能看上病、看好病,患者自然就留了下来。
有数据显示,2022年建成的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全年门急诊和住院服务群众386万人次,就近看病群众增加55万人次,一年来为群众减轻医疗负担1.1亿元。
(本报记者 龙艳 马春晓)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申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