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凤冈县探索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观察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12-06 浏览次数:
县级医院派驻医务人员对县域医疗次中心开展坐诊带教,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设备资源辐射10个镇(街),乡级分院门诊量同比增长174%,双向转诊同比增长16%……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医疗改革部署,凤冈县结合自身实际,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推进医疗布局重构、体制机制重建和医疗资源重组,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创建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凤冈实践”,基本实现“小病不出镇(街)、大病不出县”。
高位推动 激活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动力
冬季正是流感高发期,凤冈县琊川镇中心卫生院里全科诊室内,凤冈县中医医院全科医生周顺刚正在为村民看诊,黄昌敏受慢性支气管炎困扰多年,每到冬季备受煎熬,周顺刚详细询问其病史、症状后,随后又登录系统查看了老人前两天在遵义市级医院做的检查结果,打算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帮助老人解除病痛。
“以前想要看上专家号只能去县里,一来一回一天就过去了,现在县里的专家到镇里来给大家看病,检查结果只要是在遵义市内做的都认可,太方便了。”老人连连感叹。
让群众就近获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凤冈县探索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的核心目标。
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总人口约45万人,下辖4个街道、10个镇,东临德江、思南,南抵余庆、石阡,西与湄潭接壤,北连务川、正安,地缘广阔、人口众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凤冈县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总量几乎持平,但是长久以来,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镇(街)、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水平低下,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切实存在,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刻不容缓。”凤冈县卫生健康局局长袁沁说。
如何合理配置优质医疗资源,实现扩容下沉,服务广大乡村群众?凤冈县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以党委政府主导并牵头的县域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凤冈县推进县域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加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根据服务半径及人口合理配备医务人员,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思路,规划设置南北中部3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南部琊川镇卫生院,北部永安镇卫生院,中部永和镇卫生院),作为向上连接县级牵头医院、向下辐射带动片区卫生院的中心枢纽,构建起医共体建设新模式,拉开了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的序幕。
实施过程中,为有效推动解决一体化工作中政策、资金、人员编制等问题,县卫生健康局牵头,与县委编办、县医保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等部门建立联动协商机制,形成支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工作合力。
与此同时,在6个镇养老机构中植入医疗服务,形成养老、医疗、护理为一体的综合型医养中心,探索出“医养结合”养老新经验。在全县推行“健康副校长”工作,选聘专业医务人员担任学校健康副校长,搭建起学校疾病控制新防线。
截至目前,凤冈县卫生健康系统编制从1241名增加到2960名。2023年,县财政卫生健康类预算支出达6216.25万元,极大充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为提供优质医疗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梯次带动 助力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
“自从镇卫生院分院开到了村里,大家有个头疼脑热的方便多了,早前半夜生病了只能到10公里外的镇医院,要不就挨到天亮,现在24小时都有医生值班,验血查血十几二十分钟出结果,还是家门口的医院更舒心。”年过七旬的何老伯在家打猪食时,不慎弄伤了左手食指,连夜奔赴遵义接受手术后,第二日便返回凤冈县王寨镇新民村继续接受治疗。“条件不比大医院差,关键是有效果、离家近。”
作为率先开展的乡级分院试点,王寨镇卫生院新民院区整合了当地村医及镇医院乃至县医院医疗资源,自2021年6月新民院区开诊以来,累计服务患者3万余人,慢病管理率由原来的88.9%同期上升到97.09%,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由96.12%同期上升到98.09%,2021年门诊人次由541人次上升到9944人次,住院人次实现了从0到1327的突破。
王寨镇卫生院新民院区的蜕变正是凤冈县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生动注解。近年来,该县以“县级带中心、中心带一般,突出中心、梯次发展,延伸服务,夯实网底”为主线,由县级医院牵头,发挥自身医疗资源优势,根据县域医疗次中心功能定位,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资源共享等举措为纽带,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次中心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管理水平。参照二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指导县域医疗次中心按照“专科设置精细化、人员组成团队化、资源利用最优化”的思路对相关专科进行分科,为实现二级医院创建目标夯实基础。
在此前提下,县域医疗次中心负责周边3—5个一般镇(街)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带动一般镇(街)卫生院发展,向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康复、护理服务帮助其获得更多的新项目、新技术。依托县域医疗次中心CT、胃肠镜等医疗设备,创新“1+1>3”资源共享模式,降低周边群众就医成本。
有了县级医疗资源与县域医疗次中心双重加持,镇(街)卫生院在全力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不断延伸服务,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改善服务环境,配齐配强村医队伍,规范执业服务,提高乡级分院(卫生室)服务水平。指导乡级分院(卫生室)制定“三个清单”(基本医疗服务清单、公共卫生服务清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清单),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强乡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在县级医院的持续带教下,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速提升,全部能开展二级及以上手术,卫生技术人员增加21名、业务科室增加12个、新项目新技术增加22项,医疗设备资源辐射10个镇(街),服务周边群众378名,为群众节省路费、食宿费和治疗检查费用15万余元。截至目前,琊川、永安、绥阳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均达1000万以上,其他镇(街)卫生院服务量逐步提升,较改革前提高25个百分点。
随着王寨镇卫生院新民院区运行取得显著成效,凤冈县连续两年将乡级分院纳入全县十件民生实事,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运行的乡级分院已达10个。
凝聚合力 提升乡村医疗综合服务实力
“国家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对上积极对接,对下联动发展,对外团结协作,形成推进优质资源扩容下沉的合力。”袁沁表示,练好自身基本功的同时,凤冈县创新机制,结合实际,深化对外合作,推动乡村医疗领域“高、精、尖、优”发展,其中名医工作室的设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家号。
王寨镇名医工作室是全县14个乡级名医工作室之一,设立以来,已签约王寨籍在外名医专家7名,镇村有关工作群里不时能看到有关医生到镇义诊的消息,通过不定期坐诊方式到镇为乡亲看病,累计坐诊20余人次,服务群众500余人次。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名医工作室给了我们一个反哺家乡、看望亲人的平台,利用回乡的机会给乡亲父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热爱。”一名在遵义红花岗工作的王寨籍医生说。
吸引名医反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凤冈县围绕“医教研”协同发展这一目标,与遵义医科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医学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达成合作。琊川镇卫生院成为遵义医科大学全科规培生基层实践基地,由遵义医科大学定期派副高职称以上医生进行查房带教。
此外,借力名院强化综合能力提升,在县人民医院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集团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技术指导医院”,县中医医院为“广东省中医院协作医院、温州市中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带动医共体成员共同进步。
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级名医工作室累计吸引170名县外名医签约,通过名医坐诊,提供更优质、更直接、更便捷的医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真正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群众满意度达98%。在专家和名医的带动下,村医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乡级分院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5项,门诊量同比增长174%,双向转诊同比增长16%,切实为群众看病就医减轻了医疗负担。
全县一盘棋 重塑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保障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同质化发展,针对县乡村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工作重点,凤冈县助力推行人员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医疗资源一体化、信息共享一体化、财务管理一体化、绩效薪酬一体化,真正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
在人员管理方面,全面落实“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制度,在全省率先探索将村医纳入正式编制管理,到2025实现行政村卫生室编制村医配备全覆盖。在乡级分院建设中将镇(街)医务人员下派到村(居),全面推行乡村医务人员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医从“赤脚医生”到“正规军”的转变。目前,全县招考正式村医53名、镇(街)卫生院向分院下派医护人员70名。
在推行医疗服务同质化方面,将村卫生室纳入县域医共体统筹管理,规范科室设置,统一药品目录、诊疗规范和业务管理,将乡级分院纳入医共体统一质控并推进监督管理常态化。
在医疗资源一体化方面,投入1166万,按照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升级配齐乡级分院医疗设备。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多方筹集资金700余万元,改善乡级分院基础设施,统一纳入镇(街)卫生院资产管理。
在信息共享一体化方面,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信息化互联互通项目,完善乡级分院信息系统,推进乡村两级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成功实现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基本药物和健康管理网上运行,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智慧化水平,目前已实现县乡检查检验成果共享互认。
在财务管理方面,镇(街)卫生院统一管理乡级分院人、财、物,乡级分院不再设立专门账户。规范乡级分院财务监督管理,切实加强运行经费、药品耗材、成本控制等财务核算。
在绩效薪酬管理方面,在保障村医原有待遇不变的前提下,由镇(街)卫生院统一制定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严格执行乡村两级医生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公平公正的绩效薪酬制度,让村医在基层为群众提供更多医疗供给的同时,劳动报酬同步提升,基本实现月平均收入达5100余元,较改革前增加34%,村医满意度达95%以上,进一步夯实和稳定了村医队伍。
袁沁表示,下一步,凤冈县将奋力推进医疗体系、制度机制和医疗保障改革再深入,探索掌上智慧医院普及,根植医养结合发展理念,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养老产业相结合,全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真正服务基层群众健康管理所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卫健新作为。
(来源:凤冈县卫生健康局)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