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声声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11-23 浏览次数:

10月30日院总值班,因工作需要打开微信时,一篇题为《他的‘双拐’人生,依然可以奋力奔跑》的报道映入我的眼帘。想都不用想,我肯定稿件中要写的人,应该是阿高(化名)。

打开,阅读。果然不出我的意料。

我曾经与阿高有过一段短暂的相处时光,虽已相隔十年有余,却仍历历在目焉。

2008年冬天,我婉言谢绝了部队领导要我继续留队服役和所在地省、市级多家报刊及电视台留用的好意,毅然脱下橄榄绿军装,离开军事宣传报道工作岗位和心爱的摄像机,选择转业回老家毕节安置。 

安置工作结束。我将要去新的工作岗位——七星关区八寨镇社会救助工作站。简单收拾行李,准备前往报到。我正准备联系车辆去八寨时,接到局办公室的电话,要我上午九点钟准时到局里听候重要通知。

什么事啊?我一路猜想,并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局办公室。

“你到楼下等着,一会去八寨镇。”办公室人员告诉我。随后,我随车前往八寨镇。

到八寨镇报到后,没想到我又返回局里办公室。我似乎猜测到,我应该大概是“借用”局办公室。

果然,我猜测对了。能留在城里工作,不仅离家近,照顾父母也方便。与在乡镇工作相比,城里确实要方便得多。实话说,我感到有些意外,也有些欣慰。

民政部门成为我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工作的第一站。

在民政局,我除了继续干着我的老本行——宣传报道工作外,还将和局办公室其他同事负责全局会议文件的拟写等工作。这是我以“借用”的身份来到局办公室的第一天,了解到的接下来我将要做的工作。

为尽快适应工作角色,及早进入到工作状态,我给自己定了计划:每天早上上班提前一小时到办公室,下班推迟三小时离开办公室。

按照自己定下的工作计划,第二天早上上班,7点钟我就到单位了。当我走到三楼办公室准备掏出钥匙开门时,“哒哒、哒哒……”我突然听到楼下有拐杖敲击地板的声音,由远渐近。

谁会这么早就来?出于好奇,我返回二楼看个究竟。

当我走到二楼时,拐杖敲击地板的声音消失了,却听见一串钥匙碰撞门的声音。想都不用想,这肯定是同事,会是谁呢?

“您好,我是从部队转业回来,昨天才来民政局的周文波,现‘借用’在局办公室。”我主动介绍自己。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认识。

办公室工作繁杂,常常是手里的工作还没做完,又会接着受领一项新工作,加班加点。忙碌,是办公室工作的常态。

虽然我有在部队多年宣传报道工作的经历,但对于办公室工作,还真没经验。有时感觉到工作无从下手,达不到效果,材料总是写成新闻稿。这样的境况,常常困扰着我。

“我工作好像打不开思路,所以,特来请您指导。”得知阿高文字功底深厚,工作经验丰富,我主动来到阿高办公室,向他请教。

“我看过你写的新闻报道,角度、新闻点都准,文字功底也深厚,但写材料与写新闻稿件不一样。如果是写汇报材料,重点要在工作开展情况、取得成效、采取措施、成功经验等方面提炼出亮点……”阿高示意我坐下,并耐心地给我传授他多年的工作经验。

有了阿高的指导,我在工作中边干边思考边改进。材料成形后,有时还送到阿高办公室,请其帮忙修改,阿高总会抽出时间,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我。

工作中,阿高是个十分严谨的人。

我写的材料,经过阿高的修改润色,在阿高的一番“精雕细琢”、反复“推敲打磨”下,逻辑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精准。在阿高一次次的指导下,我跳出了以前写新闻稿的思路和模式,在短短的时间里,得心应手地完成了局办公室的部分工作材料。这一路走来,真正由衷地感谢他。

工作中,阿高像亲密的战友,生活中,又似亲切的大哥。我们,也因工作的原因逐渐变得越来越亲近。

阿高在右脚丧失功能的同时,左脚也在不断萎缩。加之拄拐几十年,肩椎炎十分严重,一换季就疼痛难忍,还被高血压、肾囊肿等多种疾病折磨。但身残志坚的阿高对生活、对工作、对同事火一般的热情,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阿高的身上,我找到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动力,那就是,阿高用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态度迎接生活;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作风对待工作;用温暖包容、和蔼宽厚的胸怀和同事相处。我还发现,阿高从不抱怨,更不计较得失。其坚忍的意志,一直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和追寻的标杆。直至后来我告诉阿高说想为其写一篇新闻报道稿件,但都一次次被阿高拒绝了。

时光匆匆,后来的这些年,我因工作单位调动离开民政局后,虽然和阿高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但曾经与阿高相处的点滴,却一直铭印在心里。

写下这些文字,我似乎在等一个老朋友的到来,阿高拐杖的声音又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际,回响在每一个在电脑屏幕前挑灯夜战的日子。这声音,犹如茫茫人海里的灯塔,一直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曾经与阿高经历过一段人生起伏,竟让我学会以一颗旷达的心待人,唯有真诚的祝福:平安、健康、快乐。

(来源: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 周文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