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念好中心村卫生室“三字诀” 打通农村医疗“最后一公里”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11-18 浏览次数:

近年来,印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创新探索“乡镇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村医连片管理”机制,聚焦农村群众“看好病、少花钱、少跑路”目标,念好“建、管、便”三字诀,打造“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在乡镇、大病不出县”的基层首诊医疗服务新模式,全力打通农村群众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念好“建”字诀,打造“好阵地”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印江立足实际,强化统筹协调,以群众看病就医更加快捷便利为出发点,狠抓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按照“合理化、最大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快推动中心村卫生室建设。

加强统筹,推动布局合理化。为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破解村医队伍不稳定的难点。印江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整体安排、分期实施,优化资源、便于管理”的原则,统筹考虑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就医习惯、地理交通等因素,优先选择常住人口相对集中,距离集镇较远的中心村为建设点,在全县规划建设10个中心村卫生室,覆盖50个行政村,惠及群众6.3万余人,着力打造农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

整合资源,推动效用最大化。按照因地制宜、维修为主、新建补充的原则,采取整合资金新建一批、盘活闲置资产改建一批等方式,充分整合县乡村各级资源,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中心村卫生室。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重点项目省级补助资金585万元,用于中心村卫生室房屋维修改造、设备购置等方面。截至目前,利用原卫生室用房、空心校舍等闲置资产改建6个,新建4个,盘活闲置资产价值800万元。

明确标准,推动建设规范化。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思路,明确每个中心村卫生室占地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业务用房不少于260平方米。建成后的中心村卫生室统一加挂乡镇卫生院分院牌子,医疗卫生工作按照乡镇卫生院分院进行管理,连接基本医疗所需的信息管理系统,至少设置药房、诊室、中医理疗室、清创室、检验室、心电图室、公卫室等基本科室,配备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中医康复治疗仪等基本设备,允许有条件的中心村卫生室结合实际,设置B超室、医学影像室等。截至目前,中心村卫生室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60余种常见病,收治住院病种达30种以上,配有处方类、非处方类药物150余种,极大提升了村级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了群众满意、村医满意和政府满意。

念好“管”字诀,培育“好队伍”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印江坚持以“医心为民·健康同行”为引领,“强医工程”试点工作为抓手,优化基层卫生人才资源配置,打好人才统筹管理“四张牌”,着力培育专业素质硬、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人才队伍。

打好“队伍建设牌”。建立“县级指导+乡镇派驻+村医轮岗”机制,由县级医共体牵头医院指派1名执业医师负责点对点联系指导,乡镇卫生院选派1名副院长和2—5名业务骨干到中心村卫生室驻点开展工作。中心村卫生室新聘乡村医生采取“乡镇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管理模式,由乡镇卫生院聘任管理,报县级备案,每名乡村医生每周到中心村卫生室轮流坐班,每周坐班时间不少于4天。

打好“人才培育牌”。采取“线上学习+线下培训”双线结合的方式,提高村医业务能力和水平。线上利用远程医疗平台组织村医开展“训、试、练”大课堂。线下由县级医疗机构联合乡镇卫生院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和实操演练,同步实施“坐诊带教”培育计划,由县级医共体联系指导医师、乡镇卫生院副院长和业务骨干对村医实行一对一帮带制度。截至目前,共开展业务培训15期1000余人。

打好“待遇保障牌”。建立村医薪酬激励制度,采取“出勤绩效+绩效工资”薪酬模式,按照“优绩优酬”的原则进行利益分配,达到业务发展和待遇收入“双提升”的效果。村医自纳入中心村卫生室管理后,收入从原来的2000元/月增长到4500元/月;建立村医社保参保机制,对持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村医,由所在乡镇卫生院参照本院聘用人员标准,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时,落实村医退养生活补助,提高村医养老待遇,激励村医主动积极作为。

打好“考核管理牌”。健全从业考核机制,按年度围绕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德医风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对村医进行统一考核,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者作辞退处理,并将从业考核和绩效考核结果与村医续聘、职称晋升、评选优秀挂钩,激发村医干事创业热情。

念好“便”字诀,提供“好服务”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印江聚焦民生问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模式,真正做到让服务“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切实增强群众就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首诊在村。中心村卫生室积极开展群众健康情况摸排,建立信息台账,提升基层首诊率,对中心村卫生室不能救治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院,为其开设绿色通道,简化交接手续,让其得到及时救治,达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在乡镇、大病不出县”的效果。截至目前,基层首诊率达95%。

开展送医上门服务。建立“点对点”医疗卫生服务联系机制,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真落实。纳入中心村卫生室管理的村医,负责村级医防融合工作,一周至少2天到村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乡镇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医生开展巡诊、义诊,为长期卧病在床患者、残疾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就诊、上门接送服务。截至目前,已投用的10个中心村卫生室联合县乡医疗机构到村开展义诊50余次覆盖5000余人,巡诊覆盖30000余人次。

延伸医保报销渠道。通过打通县、乡、村三级医保网络,全面构建医保经办服务体系,采取制作医保经办服务手册、在中心村卫生室开设医保服务站、配置专网专人、下放经办事限和系统操作权限等方式,将医保报销延伸至基层一线,让群众就近就医、就地报销。群众经医保报销后人均门诊费30元/次,住院费204元/次,门诊费报销比例提升至70%,较县级医院高20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来源:印江自治县卫生健康局 安艳妮)


实习编辑:王瑾瑜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