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开阳县人民医院完成首例脑保护伞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11-14 浏览次数:
近日,开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军教授的指导下完成首例脑保护伞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患者汪某,女,69岁。患者因"突发头晕1+天"入住开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后完善CTA检查,报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部混合性斑块,局部管腔中度狭窄;左侧颈内动脉C7段局部似见一小结节状突起,动脉瘤待排,必要时DSA进一步检查。后与家属沟通同意后行全脑血管造影示:左侧颈总动脉近分叉处重度狭窄约75%。经综合评估患者远期卒中风险高,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告知病情后,病人及家属同意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择期手术。


手术中

术前血管显影

支架植入后

术后血管显影
手术顺利,术中患者生命征平稳,支架植入后造影见原狭窄处明显改善,患者原狭窄处发生闭塞风险降低,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头昏症状明显改善出院。
以前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70%)或有“预警”信号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近年来,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投放工具和支架的发展,安全有效的支架植入、脑保护装置的应用,颈动脉支架术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上应用成熟,是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案。
科普知识

颈动脉狭窄是颈部大动脉血管管壁变窄的一种疾病,它的作用是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大脑、头部和面部。
血液中的斑块(血液中出现的一种沉积物)聚集而成,造成某一部位的血管狭窄,这个病因在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久而久之,狭窄的血管壁会变的越来越窄,甚至完全阻碍的血流通过,称为“闭塞”。此时,就容易诱发脑卒中,严重者会发生死亡。
脑卒中的发生,源于大脑失去了正常的血液供氧。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脑细胞就开始死亡,每分钟脑细胞死亡可达190万个。所以说,脑卒中是死亡率和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之一。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核磁检查、脑血管造影检查等来确定颈动脉狭窄的准确部位和程度,其中,脑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通俗讲,就是血管看得最清楚的检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原则是重建正常的血流通道,情况严重的患者,需接受血管重建术或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治疗。
开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简介

开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现有开放床位37张,医护人员共19人,拥有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测仪、眼震仪、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TCD)、多功能心电监护、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慢性小脑电刺激治疗仪、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等先进诊疗设备。
科室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设立了卒中单元,对早期卒中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风险评估和及时有效的治疗,逐步开展全脑血管造影(DSA)、动脉溶栓、血管内取栓等介入治疗,长期在治疗脑血管病、癫痫、周围神经病、脑炎及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科室系贵州省帕金森联盟理事单位,积极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相关疾病,同时已常规开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治疗,结合眼震电图的检查,能及时对疾病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更早改善眩晕患者的症状。
神经内科下设神经电生理检查室,配有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仪、眼震电图等设备。可开展的项目有:常规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动态脑电图、经颅多普勒检查、眼震电图检查等。对脑血管病、前庭功能疾患、癫痫的诊断及治疗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来源:开阳县人民医院)
实习编辑:王瑾瑜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