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一策”迎蝶变 “靶向发力”成效显——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走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新路子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11-10 浏览次数:
“幸亏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在我们乡镇卫生院工作,短时间内就为我父亲紧急处理了伤口。要不然,我们要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往市医院,不仅疼痛难耐而且伤口感染等风险加大很多。”11月2日,清镇市卫城镇龙井村村民李女士的父亲因农机操作不当,导致右手小指被农机绞伤严重。
事发后,李女士带父亲赶赴卫城镇中心卫生院进行处理。当天,正值 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驻骨科医生石豪接诊,他第一时间对患者伤情进行判断,并进行了紧急处理。
李女士的父亲因第一时间得到专业骨科医生的诊治,父女二人一直向石医生表示感谢。
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获得感的提升,得益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推进。今年,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深入,也不断改善着清镇老百姓的就医体验。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 、医保、医药的联动改革,涉及卫生健康、财政、医疗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多部门。作为医疗单位的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对辖区7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个村卫生室进行一体化管理,建立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让群众在家门 口就可以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其中,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院,经过实地走访了解,针对7家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量体裁衣制定了“一 院一策 ”的差异化发展、错位化发展思路,是不得不提的亮点。
晚秋时节,记者到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其分院,实地走访了解该院如何通过靶向发力,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
“作为医共体总院,我们秉持公益性原则,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持续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为老百姓提供更高水平,更加优质的医 疗服务。”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苏乙说。

“一院一策”差异化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包含总院和红枫、时光、乡愁、卫城、王庄、暗流、新店7家分院(4月份分别举行了分院揭牌仪式),村卫生室116个,覆盖 89 个行政村,15 个居委会 ,服务人口达 29.23 万余人。
面对近30万人,且有不同就医需求的群体,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就如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能力,让基层尤其是边远乡镇的老百姓看病就医更加便捷,进行了深入研究。
“前期,总院派专人深入 7 家卫生院‘ 精准把脉,调研分析,对症下药’。根据各家卫生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梳理,将7家卫生院分成三类,每一类的卫生院制定不一样的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指导。”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肖勇说。
据了解,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总院在深入了解后,将乡镇卫生院分成如下三类:
一类是卫城镇和新店镇中心卫生院,两家卫生院均有明确发展目标和一定的医疗技术,卫城镇中心卫生院于2022年打造的省级县域医疗次中心,新店镇中心卫生院则于2023年打造贵阳市级县域医疗次中心。对于卫城分院,医共体总院实施以“外科+”团队帮扶策略,扩展外科手术医疗业务;对新店分院,总院则以“外科 +内科 ”团队帮扶策略,提高医疗业务技术水平。
另一类是时光、乡愁、红枫三个城区分院。针对不同分院服务的群体特征,位于中心城区的时光分院,总院实施“康复科组团式 ”帮扶策略 ,打造中医+康复医疗业务;位于清镇职教城的乡愁分院,总院以“呼吸科+皮肤中医科+心理健康教育 ”为帮扶策略,着力为职教城职工及周边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位于城区周边的红枫湖分院,总院则以建立“慢特病门诊 ”为基础,提高慢特病的规范管理。
再有一类是暗流、王庄等较为偏远的乡镇卫生院。针对暗流分院,总院实施“全科医学科 + ”团队帮扶策略,拓宽当地医疗业务;针对王庄卫生院,总院则以“中医科+”团队帮扶策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医疗业务发展。
自今年 6 月份,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医共 体总院下派帮扶19人。截至目前,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单位门诊病人2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6.96%;住院病人4886人次,同比增长61.57%;总床位使用率37.09%,同比增长17.74%;三四级手术共完成5351例,同比增长12.43%。

为分院发展“强骨”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 ,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重要抓手 ,两者均是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实践中 ,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龙头医院 ,将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为枢纽 ,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从清镇市区驱车一小时左右,抵达35公里之外的卫城镇。卫城镇中心卫生院是2022年全省规划的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之一, 周边与多个乡镇接壤,服务辐射7万余人。
通过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卫城镇中心卫生院更新配备了医疗设备,辅助检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作为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卫城分院,总院派驻骨科技术骨干、骨科硕士研究生石豪和护师袁国艳下沉帮扶,石豪任卫城分院业务副院长,让分院实现专业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
6月5日,卫城镇辖区居民55岁的袁女士因摔伤致右膝关节活动受限。6小时后,患者来到卫城分院就诊。经右膝关节DR检查提示患者右侧眠骨粉碎性骨折。随即,派驻医生石豪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建议手术治疗,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制定并完善手术方案。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石豪带领分院外科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眠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次日,患者便下地行走。
“在分院工作这几个月以来,遇到很多村民因务农、务工等导致的疾病。有些村民出现了外伤,也总是拖着,拖来拖去就造成感染或者其他风险加重。”石豪说,这段时间,实施了四肢简单骨折、骨折内固定装置取出、外伤清创缝合、肌朧缝合、 朧輪炎松解、骨駱软组织肿瘤切术以及手指远端毁损处理等。
石豪表示,卫城分院外科是重点科室,同时,硬件设置和辅助检查设备相对比较完善,作为派驻医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动卫城分院外科技术发展壮大,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李想是卫城分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曾是临床医学5+3规培生,自2018年到卫城镇中心卫生院至今 。“我们乡镇卫生院遇到较多的是外伤、外伤引发感染等外科疾病,但过去很多手术都不能开展。今年,在总院下沉医生的帮扶下,我们不仅开展了骨科相关手术,还有腹腔镜技术等,对我们的医疗技术有很大提升,也让辖区老百姓更方便。”李想说。
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医共体建设中,不仅为基层分院“强筋健骨”,还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就医。

给分院提升 “赋能”
在清镇市时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中医诊室,辖区居民陈女士正在向中医医生问诊,“我这腰椎间盘突出是老毛病了,综合医院建议我手术治疗,但我个人有顾虑,还是选择请中医治疗。恰好所在社区中医诊疗服务开展得很好,便就进来治疗。”陈女士说。
近年来,时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开展中医药工作,大力发展中医特色诊疗,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 。“中医诊疗很受居民欢迎,在总院的支持下,派驻了中医帮扶组团队—3名医生和 2 名康复治疗师,助力分院打造中医+康复模式。”时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负责人杨通森介绍,当前,康复室正在建设中,预计这个月底将可以投入使用。
同时,杨通森是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医生,曾被评为全省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鉴于专业优势,杨通森下沉分院工作以来,尽己所能,着力做好危重患者的紧急救治。
辖区居民刘先生,今年7 岁,患慢 阻肺多年,并伴有高血压等慢病。三天前, 刘先生突发腹部疼痛,大便难解,其子女将其送至时光分院,杨通森了解患者情况后,紧急为其处理,并办理入院,两天来,患者情况平稳,得到患者子女的好评。
红枫湖镇距离清镇市区较近,居民若有疑难疾病到三甲医院就医相对较方便,但辖区慢病管理患者较多,为更好地给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作为医共体分院,红枫湖镇卫生院开设了第二慢病门诊,不仅辖区居民,其他城乡居民“两病”患者有需要开慢病药品的均可到红枫湖分院慢病门诊开具,并且总院下派内科骨干医师长期坐诊。
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不仅为各分院提 升能力“赋能”,更让当地群众看病更方便、更便宜、更安心、更舒心。

让分院服务“惠民”
清镇市暗流镇 ,东与猫跳河为界与修文县相望 ,东南与卫城镇相连 ,西与新店镇相接 ,西南邻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北与黔西县隔鸭池河相望 ,距离城区50公里,算得上是较为偏远、的乡镇。
对于人口2万余人 ,地理位置较为边远的乡镇,全科医生是发展所需。
杨丰程是暗流镇卫生院综合科科长,在此工作了十年。十年间他一边见证了基层卫生院的发展,一边迎来了基层医疗卫生改革。
“原来,我们院区只有对面三层 ,现在不仅有了综合楼,今年医共体建设实施以来,总院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选派了全科医生陈德智担任执行院长, 开展全科 医学科工作。”杨丰程说,暗流镇与其他基层卫生院有所不同,因为距离城区远,老百姓各项疾病发生都会到卫生院首诊,所以全科医学格外重要,这样才能真正为老百姓提供便民惠民的医疗服务。
陈德智有丰富的全科医学科工作经验,擅长一些临床综合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尽管到暗流分院工作不久,但他和分院已经达成共识,要打造一支“无病善防、小病善治、大病善识、疾善转、慢病善管”的全科医生队伍,夯实村民健康网底。
而乡村医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神经末梢”,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也为全面提升乡村医生医疗保健、慢病管理等提供了有效途径。
刘健是暗流镇关口村卫生室的村医。关口村总人口1700余人,但在家常住人口仅占 一半,这其中,刘健的“签约对 象 ”有162人。刘健掌握着所有签约对象的状况,她定期上门随访、送药。她不仅在最基层监控村民的健康状况, 同时,遇到不能诊治的,由上一层的乡镇医院接手;疑难杂症,再接着向上转诊,刘健踏实地坚守着这份事业。
作为医共体总院,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不仅对乡镇卫生院建立帮带关系,在基层开展适宜技术,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诊治水平,强化对危重患者的精准识别。同时,指导村医对慢病患者的标准化管理, 形成县、乡、村医疗健康良性互动,不仅使医共体的利益最大化,也最符合老百姓的利益。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我们 以同质化建设为核心,紧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人才队伍设、公共卫生服务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县域医共体有序就医新格局形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建国说。
(本报记者 马春晓 见习记者 谢雨晨)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