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首次成功开展ECMO技术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11-01 浏览次数:

近日,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在翁义院区ICU病房首次成功开展ECMO技术用于治疗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标志着该院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是使用体外离心泵及膜肺短期代替患者受损的心肺功能,让患者心脏或肺脏得到一定程度休息,从而达到最终恢复的手段。它是目前重症可逆性心脏疾病及肺脏疾病的高级治疗方法,被称为最后的救命手段,在医学界素有“魔肺”、“终极救命神器”等美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它代表了一个医院、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急救水平。

术前讨论、MDT讨论会


患者李某某,女性,37岁,10月2日患者突发胸闷、呼吸困难,立即就诊于某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吸痰时可见大量血痰,对症治疗后患者仍有发热、氧合指数改善不明显遂于10月18日转入贵医大二院重症医学科翁义院区综合ICU,当时诊断为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脓毒性休克;3、继发性凝血功能异常;4、左肺阴影性质待定。

经过4天的积极治疗,病情仍急剧进展,到10月22日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并发急性肺心病,循环崩溃,生命危在旦夕。紧急情况下,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若冰负责牵头,向医院党委汇报后,MDT团队讨论并取得家属同意,决定为患者实施V - AECMO 。医院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ECMO团队火速集结,并肩作战,各司其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祭健予、主管护师樊宝扬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管路植入和管道准备,连接 ECMO 动静脉端。暗红色血液从股静脉流出,经过ECMO氧合与气体交换后,鲜红色血液再次回到体内,经过膜肺氧合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入患者的体内,患者的氧合立即上升,血压上升,血管活性药物立即大幅度下调,危在旦夕的生命得到保障,为后期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据陈若冰主任介绍,目前该科ECMO治疗小组有经过严格培训并获得资质的医护人员共11人,其中多人还在北京协和医院、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深造学习,在不久前的疫情中也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该团队完全胜任ECMO治疗的任务。他们坚信自己在做“难而正确的事”,并且有信心为广大危重病人守好最后一道关口,不断创造更多生命奇迹!

贵医大二院成功使用ECMO技术救治患者,意味着该院重症医学科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能更广泛普及使用ECMO 技术,按下死亡的暂停键,从而为原发病的治疗创造机会,从死神手中夺回更多生命,更好地为患者减轻痛苦、挽救生命。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杨雪)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申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