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人民医院完成首例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Kimura)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10-18 浏览次数:

近日,开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完成首例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Kimura),该手术将脾动脉和脾静脉完整地自胰腺剥离,需要很强的腔镜操作和出血控制能力,标志着该院普外科在腹腔镜手术方面有了新突破。

患者邱某,女,60岁,发现胰腺占位10余年,于10月7日入住开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入院诊断为胰腺体尾部占位、粘液性囊腺瘤?囊腺癌?经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多学科讨论确定诊疗方案,于10月12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Kimura)”,手术顺利,历时近5小时,成功保留脾脏,未输血(术中出血约100mL)。

据悉:该患者10年前体检发现胰腺体尾部占位,曾先后求治于省、市、县多家医院,因手术风险大,保脾成功率低而放弃治疗。近年来,因时常感上腹饱胀不适,复查腹部CT发现胰腺占位增大、增多,遂求治于开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入院后积极完善上腹部增强CT、核磁共振等相关检查,经全科讨论分析认为患者既往无胰腺炎病史,故胰腺占位不考虑胰腺假性囊肿。

患者为女性,结合影像学资料:胰腺占位成囊性、多发、最大直径>3cm(本例患者最大者为6x5cm)等分析,考虑诊断“粘液性囊腺瘤?囊腺癌?”。具备手术指征,术前相关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手术方式拟定为腹腔镜探查,备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因保留脾脏技术要求较高,术中胰腺背侧从脾动脉发出的分支血管、胰腺汇入脾静脉的血管较多且位置较深,故撕裂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可能性较大,需做好脾切除,甚至开腹手术的准备,若术中冰冻诊断为恶性肿瘤也需联合脾脏切除、左侧肾上腺切除等(该患者术中冰冻为良性,具体需待免疫组化进一步明确)。

患者目前恢复尚可,腹腔引流液为少许淡血性液体,引流液生化检查淀粉酶升高,其余各项指标正常。无明显腹胀腹痛,已拔除胃管,试进清淡流质饮食。

科普知识:胰腺囊性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公布的胰腺肿瘤分类中的囊性肿瘤包括浆液性肿瘤、粘液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实性假乳头性肿瘤、腺泡细胞囊腺癌、导管腺癌囊性变和胰腺内分泌肿瘤囊性变。其中前两者占胰腺囊性肿瘤的90%左右,既往俗称为“胰腺囊腺瘤(癌)”。

1、浆液性囊性肿瘤:多见于中年女性,大部分位于胰腺头颈部。临床CT典型表现为多个直径<2cm的囊组成。浆液性肿瘤手术可根据肿瘤的部位行非根治性胰腺切除术,如胰腺节段切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等。切除后即能治愈。

2、粘液性囊性肿瘤:多见于胰体尾部,为巨囊或多房性,囊腔多在2cm以上,与胰管不相通,囊液为黏稠淡黄色液体。组织学上分为良性(腺瘤)、低度恶性(交界瘤)、恶性(囊腺癌),瘤体越大,癌的可能性越大。该病几乎仅见于女性。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黄疸、消瘦、腹部肿块等。浸润性粘液性囊腺瘤需根据肿瘤部位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远端胰腺及脾脏切除术。手术切除的浸润性粘液性囊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15%-33%。

3、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多位于胰头、钩突部,其次为体尾部,也可累计整个胰腺。其基本病理特征是胰管内出现黏液的异常上皮,导致胰管内大量黏液潴留、胰液淤滞和胰管扩张。有恶变倾向。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腹痛为常见的首发症状,有些有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部分致胰管长期阻塞,内、外分泌功能受损,导致特发性的慢性胰腺炎,表现为脂肪泻、糖尿病和体重下降。CT可以发现,对于分支胰管型MRCP和ERCP更具优势。手术切除范围需根据远切端冰冻切片决定,如切缘阳性,需扩大切除范围,直至阴性,有时甚至需行全胰腺切除,浸润性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需行淋巴结清扫。

4、实性假乳头性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占胰腺肿瘤比例<1%。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来源:开阳县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