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王玕:一个会手术的中医师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8-29 浏览次数:

“面对患者,换位思考会让诊疗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每一位患者来到医院,首要愿望都是被治愈,但是临床实践中,治病并不是像购买商品一样,有些时候或许并不能获得等价交换,那患者难免会失望沮丧,从患者角度出发,多一份感同身受,多一些沟通交流,多增强一份患者的就医信心,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从医十年,王玕始终如他所说,在努力的做好一名医生。

成为一名中医生

小时候,王玕经常会看到自己的父母给村里人看病,通过一株常见的草药或是一次简单的推拿就能把病治好,医生这个高大的形象逐渐在他心中树立,成为一名中医师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萌芽。

四岁时,王玕因为高烧昏厥,那时父母不在家,邻居大娘把他送到了镇上的老中医处,通过穴位放血,小小的他便悠悠转醒,此后父母每每提及都让他深感中医的神奇。十三岁时,正值青春期的王玕时常会流鼻血,家里人束手无策,于是找到了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吃了几副中药后,他流鼻血的毛病再未犯过。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幼时的就医经历,让王玕更加坚定了想要成为一名中医生信念。后来,他如愿考上了贵阳中医学院的中医专业,离他的梦想不过咫尺。

2013年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王玕便进入毕节市中医医院,今年是第十年。因为在学校学习的是中医专业,专业的相关性,让王玕在学校和实习时也都倾向于中医相关科室,在刚到毕节市中医医院时,王玕进入了针灸科,“在针灸科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进步很大。”无论是处方开药还是针灸操作,每一项都得心应手,正当大家都觉得,他会利用他的专业和爱好在针灸方面大放异彩时,他却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针灸科学习了半年后,王玕和其他的医生一样,开始了医院安排的科室轮转学习,而他轮转的最后一个科室是脑病科。“轮转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之前的科室轮转后完成了经验和技术的累积,那在后面,你学到的就可以应用起来,处理问题也比较全面和有效。”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个眩晕、中风的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后,他决定留在脑病科。

“其实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来说最难的点在于诊断。”不同于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专科疾病,有些直观的症状和体征,医生可以较快确定病因,对症下药,很快就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神经系统疾病纷繁复杂,同一个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导致,比如说单是头痛的诊断就有一百多种,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罕见疾病,要明确诊断,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它需要大量的神经系统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长期的临床经验积淀。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上级医生的教学讲解,以及在诊疗的过程中直观的展示,王玕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积累和提升,“这些经验是终生受用的,它是夯实基础的一部分。”

在工作的过程中,王玕发现纯中医的治疗固然有效,但是也会有短板,遇到特殊病例时,会有一定的思维和技术局限。“单纯的中医或者西医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如果能两者兼修,那么我就能判断病人在什么情况下能用西医治疗,什么情况下能用中医治疗,至少我心里面有个预判,或者说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治疗手段。”去学习西医技术,这个声音在他心底越来越强烈。

走出去,遇见行医的另一种可能

2021年,王玕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修学习神经介入。“对于脑梗死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患者发病在3—4.5小时之内可以进行溶栓治疗,如果超过溶栓时间窗,在6-24小时之内,可以考虑血管内治疗。”正值医院筹建介入导管室,一直想要学习西医专业知识的王玕,找到了新的职业起点,通过自主联系后,他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神经介入学习。

在广州进修的日子重复而忙碌,每天早上八点准时进手术室,进去时朝阳正冉冉上升,出来时夜色落满了整个城市,“这一年最主要的任务除了做手术还是做手术。”南方的城市闷热难耐,同行的医生都在说天气热得受不了,王玕却没有多大感觉,“估计是一天中热的时候都在手术室。”每天8至10台手术,一天要站10多个小时,从造影、取栓到支架植入,一年下来,王玕完成了约800台手术。

“一年的进修夯实了我西医方面的知识,手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我后续开展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今后的工作,王玕心里多了更多的底气。

如今,王玕已经独立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颅内外支架置入、急诊介入取栓等介入手术超1000台。

62岁的陆嬢嬢,因“进行性右侧肢体无力8小时”来到毕节市中医医院就诊,查头部CT未见出血及占位,王玕诊断考虑为脑梗死急性期,在与家属沟通同意后,于急诊下行全脑血管造影见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考虑该血管为责任血管,患者急性起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若不及时处理责任血管,病情恐进一步恶化,王玕再次与家属充分沟通并同意后,行左侧大脑中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明显改善,出院时未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通过外出学习,王玕接触和学习了不同的医疗技术,为今后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角。“这些不同的专业知识或者说医学理念的接收,对我未来的成长帮助是很大的。”在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了神经系统专业知识后,结合之前在针灸科的学习经历以及自身的中医基础,王玕在科室开展了运动皮层刺激疗法,该方法通过毫针刺激大脑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在头皮的投影区,达到患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目的。“就临床实践来看,效果是很好的。”

69岁的王伯伯,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5小时,意识障碍1小时”就诊当地县人民医院,经积极治疗十多天,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但仍不能抬手、抬腿。家属经多方打听,得知毕节市中医医院治疗中风效果很好,遂将患者转至毕节市中医医院,王玕医师经过认真查体、仔细阅片后,决定为患者行运动皮层刺激疗法,治疗两次后患者右脚可从床上抬起,一周后患者可独立行走。家属激动的握住王玕的手说:“医师,感谢你,感谢你们医院,帮了我们大忙,我父亲能自己走路,我可以放心出门打工了!”  

68岁的张嬢嬢,因“左侧手脚无力1天”就诊于当地医院,经住院治疗1周后,病情无好转,家属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患者转至毕节市中医医院,王玕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后,为患者行运动皮层刺激疗法,经过3次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在脑病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者出院时左侧手脚活动自如。家属高兴地把锦旗送到王玕手里,说道:“王医生,我前几天就把锦旗做好了,我相信你一定能把她治好,老伴儿能做得到自己身体的主,我老头子的负担也要小点!”

和大多数的医生一样,当患者转危为安时,也是王玕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每次患者顺利出院时,他总是开着玩笑说,“伯伯嬢嬢,这次回去就好了哈,以后都不来了。”

沉下来,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从2015年到现在,王玕已经做了8年的脑病科医生,“尊重生命、关爱患者、专业过硬、团队协作”——这是王玕认为一名合格的脑病科医生应该具备的条件。

“通过你的诊治,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得到提高,基础疾病没有发展成急危重症。”这是王玕对于成功的定义,面对患者,他觉得自己应该永远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关爱,去不断努力探索,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法。

和大多数医务人员一样,加班已成为王玕工作的常态,每当遇到病情严重的患者,王玕会每天反复多次查房,以便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抽空多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变化,鼓励患者,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有时下班回到家,想到某个病人今天情况不太好,在家里坐不住,又跑到医院查看完患者才回去睡觉。“虽然科室有值班医师,他们都很负责,但是作为管床医师,没有人比我更了解病人的病情。”王玕这样说。

和其他的医生一样,王玕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刻,当倾尽所学,患者的治疗效果却不理想时,他也会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彷徨过后,更多的是向上级医师请教,因为在他看来,上级医师也是从年轻医师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他们在工作中也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瓶颈和困难,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进取,不断的完善自我,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站在前辈的肩上,你会看到更远处的风景。”

“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我始终将其当做一种鞭策,当成一个目标,不断地靠近。”从进入脑病科之后,王玕就一直为此努力着。个人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科室的发展,今后,王玕会通过自我不断完善与提升,与科室的同事一起,在掌握西医先进专业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中医药在脑病治疗方面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来源:毕节市中医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