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曾依龙:综合ICU里的“全能战神”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8-22 浏览次数:

呼吸机规律的送气声,监护仪的报警声,病房里医护人员来回走动的脚步声,患者时不时的呻吟声…

各种声音交织混杂在一起,让人不免心跳加速。

ICU,一个紧张、严肃且神秘的代名词,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是危重、危险的代名词,大门一关仿佛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可于毕节市中医医院ICU的医师曾依龙而言,这里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工作的全部,不仅是心安,是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一种象征,更是病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ICU,生与死都非常具体,具体到一次次的气管切开、一次次的心跳骤停、患者每一次微弱的呼吸,以及医生护士们奔跑在病房的每一秒……

用曾依龙的话来说,在综合ICU里,医生不止是治病,更是救命。

既然选择,那就全力坚守

今年,是曾依龙毕业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他留在毕节市中医医院的第十个年头。

这十年,是一场“意外”,更是曾依龙与中医院的缘分碰撞,曾依龙说:“虽然当初自己并不是很看好这一份抉择,但多年后回头看,这就是我这一生最好的归宿和选择。”

2013年,曾依龙从贵阳医学院毕业后直接来到了毕节市中医医院,于别人而言,这是喜悦,是着落,是努力后看到的希望和结果,可对于学西医的曾依龙来说,选择中医医院,自己毫无优势可言,因而他也后悔过,彷徨过,质疑过,甚至每天都会在内心反问自己“八百遍”,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

“很折磨,没有人能给我指明方向,也没有能帮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停止抱怨和内耗,去实践,去探索。”

深知改变不了现状的曾依龙并没有得过且过,而是不断地用自己的经验和实力证明自己。

2015年,结束轮转和双向选择后,曾依龙毅然选择留在了自己“考察”已久的心仪科室——心血管病科。

也正是这一决定,彻底扭转了他对那时工作现状的认知。

2016年5月,曾依龙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一位身患胸腔积液的75岁患者李大爷。

当时由于李大爷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症状到处治疗不见好,甚至还前往了重庆的大医院,而医院给出的诊断结果为肿瘤,可由于老人年龄较大,手术风险高,家属深思熟虑后放弃了手术,并将李大爷带回了毕节,经人推荐后来到了我院心血管病科住院。

起初,曾依龙只是怀疑大爷所患的病症为“结核”,可奈何每次胸腔病理检查结果均推翻了这一猜想,这期间,曾依龙往返病理科送检测标本四五次,最后几次病理科同事劝他放弃,“你这个已经送检好几次了,都不是你想要的结果,还是放弃不要挣扎了”,而固执的曾依龙依然不肯,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不会错。

可李大爷病情的进展很快,每天发着烧,而且白天夜晚都在哀号呻吟,这不免让曾依龙于心不忍。

为了减轻李大爷的痛苦,曾依龙向大爷的子女建议将老人转去重庆西南医院进行治疗,但是执拗的大爷死活不肯。

“说实话,我当时也不太想让患者转院,我觉得患者的所有症状都一致指向了‘结核’,无论多难,我还是想去印证这个结果,但是我作为医生,不能自私的只考虑结果,更多的是应该注重患者的感受。”

也正是如此,经过一个星期的劝说后,大爷终于还是妥协答应转院,也正是在这一刻,病理科打来电话。

“最后一次送检结果出来了,结核。”

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曾依龙驻足在原地愣了两秒。

“当时那种心情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太激动了,比中彩票还激动,努力总算没白费,太有成就感了。”

得知这个结果后,曾依龙也立刻告知了病人家属,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李大爷也成功痊愈出院。

也正是通过这个病例,让曾依龙坚信“不忘医者初心,在哪都能服务好患者”,也正是这,为他后续在ICU出色的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从“1”到“0”,需要更多的坚守

2019年,由于全国疫情爆发,曾依龙被临时抽调到发热门诊增援,一呆就是一整年。

2020年,原本要前往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参加第五期“黔医人才计划”进修学习,可后来考虑到医院ICU人员力量较为薄弱,经过院领导的协商,在经过曾依龙本人同意后,决定为曾依龙将原本进修的方向临时协调修改为重症医学,这才有了后续的故事。

进修ICU专业固然是好事,但摆在眼前的情况却也让曾依龙进退两难。

“隔行如隔山,从内科到重症,就意味着从‘1’到‘0’,我完全没有基础,让我去ICU,这对我来说是机遇,但更多的却是挑战。”

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这一年,是曾依龙从医生涯中最难捱的一年,但也是技术长进最快的一年。

“因为没有在ICU工作的基础,学习相当吃力,压力大,工作强度更大,由于老师业务繁忙,根本没有时间指导我们开展ICU相关技能操作,唯一能做的便是他们做的时候自己认真记录认真学。”

高强度的工作让曾依龙有些吃不消,进修的第一个月便暴瘦了6斤,吃不好,睡不好,那种焦虑感让他备受折磨。

但为了不掉队,曾依龙除了上班时间,总会抽空前往隔壁图书馆学习,有的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

基础薄弱就加强理论学习,操作不会,就争取上手机会,尤其是别人做各种穿刺置管、纤支镜、气管切开等手术时,曾依龙不仅认真观察学习,还会将整个过程以及手术重点认真记录下来,术后反复翻阅研究。

尽管辛苦,但学有所成归来,也为曾依龙后续的工作省去了后顾之忧。

同时,也正是这次进修的机会,让曾依龙在毕节疫情发生后,能够毅然决然地在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外出支援时,作为临时负责人带领整个科室承载超负荷的压力正常运转。

能力越大,责任便越大

作为内科住院总医师、ICU临时负责人,别人看到的只是曾依龙头顶的“光环”,然而对曾依龙而言,这种压力,就连做梦也是对工作的一种映射。

作为内科住院老总,曾依龙要负责统筹协调全院内科床位,管理过渡病房,还要协助相关部门处理医疗纠纷、更要协助医务科做好医疗质量的把控。  

人手不够要管,各科室业务要管,遇到危重病人也要管。

而这些不过是曾依龙工作的家常便饭,最让曾依龙伤神的是科室床位问题,尤其是ICU的床位周转及人手问题。

疫情期间(毕节封闭管理期间),其他科室住院量明显减少,而ICU却反向增加,明明只有6张床位,但很多时候却总有七、八个患者,那时候的医患配比严重失衡。

“很苦恼,病人多你不可能不收,但收了住在哪里呢?这一切都需要去思考,去协调。”

但这些还只是一时的困扰,最让曾依龙无法忘怀的事情,当属疫情期间其他医院“同行”因脑梗倒在工作岗位转到我院ICU抢救的事情。

当时患者转院时,属于新冠高危人群,大家很害怕,也很恐慌,而对曾依龙而言,远不是一个怕字能总结得了的。

作为ICU医师,曾依龙更多考虑的是患者当时的生命体征,病人的意识状态,以及收进来住在哪里,谁去管,怎么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外人看不到,也不能感同身受。

“当时别提心里压力多大了,怕肯定也怕,但是我更怕的是,当时全市上下都在关注这件事情,一旦出现纰漏,引起多大的风波我们都无法预测,也许没有人因为我们救不活病人而责备我们,但我更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活他,这是本能,更是对同行不易的共情。”

可“救”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词,基于患者当时的症状,曾依龙心里也没底。

因为当时把患者从负压车上转进手术室,患者的心率便骤降为30余次/分,且人已经出现昏迷,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当时迫于形势,为了节省时间,来不及更换防护服,只穿了一件隔离服的曾依龙义无反顾地冲进手术室为患者平稳心率,可紧接着出现的一幕让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消毒完成,准备开始手术时,患者瞳孔已经散大,但不甘心的手术团队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而是在神经外科医生龙天霖、游静以及曾依龙的三人密切配合下不断争取时间,最终取栓成功,在患者命悬一线的时候将其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手术成功,可以平稳转入ICU观察,可由于患者为新冠高危人群,术后需要进行隔离治疗,曾依龙向院领导申请将病人转去了急诊科负压室进行监管和照顾,同时成立了救治小组进行专人照管。

“其实我们都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像病人这种情况,哪怕是救治成功了,可能也是个植物人,但好在病人争气,经过连续三天的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顺利转回ICU病房,第四天病人也苏醒过来了,庆幸的是,除了反应稍微缓慢一点,其他均和常人无异。”

疫情期间,曾依龙忙到什么程度?用他的话说,白天忙到团团转,晚上更是要加班加点的给危重病人做气管切开,手机每天都要接打将近三百通电话。

“一点也不夸张,这种忙是只有干过ICU的人才能够感同身受的,当然也并不是说其他科室不忙,只是说我们ICU管理一个病人,有时候可能比其他科室管一个科还要老火。”

同为ICU的医生赵艳是这样评价曾依龙的:“疫情期间,我感觉龙哥几乎是全院最忙的医生,大事喊他,小事也喊他,反正一天基本上看不见他坐下来休息。平时也是这样,只要科室忙,他就忙,加班加点已是常态,整夜整夜地住在科室也已经不足为怪。”

尽管在别人看来,曾依龙已经是很优秀了,但曾依龙却说,自己当前也面临着职业瓶颈,上有资历技术都过硬的主任及前辈,下有搞科研人才的研究生,尤其是在面对ICU这种复杂的环境,自己的应对能力依旧是不够的。

下一步,曾依龙还打算通过进修和不断学习去开阔自己的视野,转变固有的思维,学习更先进的理念,争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技术服务。

(来源:毕节市中医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