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无止境——毕节市中医医院消化内镜技术迈入微创治疗新时代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7-26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不断创新,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治疗已经进入超级微创时代。许多既往需要传统外科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的疾病目前借助胃肠镜下微创治疗就能完成,而且内镜下微创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接受度高等众多优势。
毕节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内镜室在王旭东主任的带领下,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趋势,围绕医院“中医为龙头,西医创一流”的战略目标定位,多次派遣医务人员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黔医人才计划”学员犹小乙主治医师就是其中的一员。犹小乙医师学成归来后积极开展工作,将所学到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完成了多例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内痔内镜微创治疗等三、四级微创手术。仅在刚过去的两个月,毕节市中医医院消化内镜团队已经完成了ESD手术10余例、内痔硬化及套扎术5例;与此同时,科室还常规开展早期癌症筛查、食道支架置入术、急诊止血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胃静曲张组织胶粘合治疗(HI)、经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等。这些内镜下高难度微创手术的开展,标志着毕节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内镜团队的诊疗技术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ESD手术部分病例展示
病例一
68岁老年女性,直肠LST(侧向发育性肿瘤),入院后进行了放大染色内镜检查,考虑为早期癌,有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指征。手术于一个小时内顺利完成,对病变黏膜下剥离进行了完整的剥离。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病理证实绒毛状管状腺瘤伴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切缘及口侧、肛侧水平切缘阴性,垂直切缘阴性。病理检查证实病变粘膜为早期直肠癌,经ESD治疗达到了治愈性切除标准。
病例二
54岁中年女性,直肠发现一黏膜下隆起病变,表面发黄,活检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予ESD治疗。术后病理回示:(直肠)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NET,G1),垂直/水平切缘阴性。
病例三
65岁老年女性,升结肠发现一大小约2.0x2.2cm无蒂状息肉(0-Is型),呈云雾状表面结构,形态不规则,窄带成像(NBI)观察NICE:type1型,可以看到“II-O”的pit pattern结构特征,考虑SSL(无蒂锯齿状腺瘤)。此类病变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完善相关检查后为患者实施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无蒂锯齿状腺瘤,切缘阴性。
病例四
71岁老年男性,肠镜检查:降结肠发现一1.5x2.2cm广基型病变,予ESD治疗,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管状腺瘤,切缘阴性。
病例五
73岁老年男性,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一1.8cm地毯样息肉病变,予ESD治疗。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伴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切缘阴性。
内痔硬化及套扎手术部分病例展示
病例一
42岁中年男性,发现结肠息肉、便血3年,诊断:结肠息肉;内痔II度,予结肠息肉EMR术+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术后仅有轻微肛门坠胀感,一次肠镜即可同时完成肠息肉摘除及内痔手术治疗。
病例二
38岁中年女性,反复便血伴肛门肿物脱出3年,药物治疗无效。诊断:混合痔III度,予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术后恢复好。
病例三
28岁男性,因便血1年就诊,既往药物治疗无效,无外科手术意愿。诊断:内痔II度,予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术后便血症状明显改善。
科普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完全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ESD具备以下优势:
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情况;
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4、治疗效果确切。相关研究显示:食管、胃、结直肠早癌均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均90%以上。
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方法。
内镜下微创治疗内痔有哪些优势?
优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痛苦少、无需换药,收费少,恢复快!多数患者会同时选择进行胃肠镜健康体检搭配内痔微创治疗一同进行,只需一次空腹、清肠、麻醉(可选)准备,即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消化道筛查与内痔治疗。
内镜下内痔微创治疗适应症:1.有内痔相关症状,经饮食及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者;2.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的系统性疾病,不能耐受外科手术;3.术后复发,反复手术后不适宜再次手术;4.恐惧外科手术,担心住院时间长,痛苦大的患者。
科室简介
(来源:毕节市中医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