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良好家风 懿德润泽故里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5-30 浏览次数:

说起传承,我们不由自主就会想起家庭,家庭是传承最重要的土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家庭也是这样。居住在三穗县款场乡良地村的龙盛坤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家庭,他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体现担当精神,让这个家庭的淳朴家风在当地筑成一座“丰碑”。《围炉夜话》云: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龙盛坤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样的箴言。

踔厉奋发振翮高飞

龙盛坤,1936年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款场乡良地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2018年去世,享年82岁,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龙盛坤在祖辈的谆谆教诲下,自幼勤奋好学,1945年初入学堂就读于三穗县桐林镇小学,自入学起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习上努力刻苦,三年级时以优异的成绩跳级至五年级,生活中力所能及帮助家里做农活,1950年升入桐林中学就读,后顺利考取高中至镇远就读,1956年龙盛坤凭借着自己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取贵州省遵义医学院内科专业。1960年8月,毕业后的龙盛坤被分配至贵州省人民医院就职,两年后他选择回到家乡——三穗县人民医院任内科医师,随后1967年主动申请至三穗县桐林镇卫生院工作,直至1999年退休。龙盛坤在世时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却用自己的力量影响着家里人和邻里。

荣誉墙


情系桑梓杏林情深

 1962年,回到家乡的龙盛坤看到了家乡医疗条件的落后,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更是缺医少药,因此在三穗县人民医院工作5年后,1967年龙盛坤毅然决然选择回到桐林卫生院工作,回到桐林,回到款场,回到生他、养他、育他的故乡,用自己的知识、医术改善家乡缺少医生的局面,帮助家乡人民就近就医。在桐林卫生院工作的32年间,龙盛坤的足迹遍布桐林及周边乡镇,用自己的医者仁心救助伤病者无数,成为百姓心中永远难忘的好医生。

龙盛坤在世时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崇尚科学,乐于助人,深受邻里的好评,并极力鼓励家中晚辈奋力读书,对学习上进、成绩较好的不吝资金奖励,同时告诫族人在生活中、工作上、学习上要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哪家有困难大家都要出力帮助,形成良好家风并加以传承。

堂屋文化


敦敦遗嘱涵养德行

龙盛坤生前写下遗嘱,其一感谢家中成员对其生前的照顾与关心;其二给予后辈美好祝愿与期许,望后辈们在往后的生活中要谦虚谨慎,增强团结,爱惜生活,相互尊重,以忠道为本处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并亲切叮嘱后辈们万事安全第一;其三宽慰后辈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生命的终结乃是自然规律,对于自己的去世不必过于悲哀,同时告诫后辈人世间毫无鬼神,病魔到来只能信药求医,坚决不要相信鬼神,千万要相信真理;其四对自己的后事特留遗嘱:一是“人死早归土,遗体在家最长不能超过三晚,收拾完后及时入棺出殡。二是不要择日期、葬场,安放在原先交代的位置或是寨上茶园内。三是不要搞迷信超度,扎点花圈、多放点火炮热闹热闹即可,不必搞其他的形式,将写好的对联、遗嘱放在灵前。四是不要大请宾客,最后祝愿后辈们发富发贵,万事顺心。

遗嘱


嘉懿遗风润泽故里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龙盛坤去世后,族人在其追悼会上宣读了遗嘱,并严格按照其遗嘱办理后事,未大请宾客、未请人表演、未请道士先生,仅是简单操办。此后族人常以其精神和品质教育晚辈,激励晚辈,近年来家族中共计走出10余名大学生,研究生1名,其中一人正准备攻读博士学位。在龙盛坤老人家的带动和影响下,后辈们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乐观豁达,爱护公共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沟通顺畅,感情深厚、亲情陪伴。家庭成员之间长幼有序、孝老爱亲、传承孝道;夫妻之间忠诚恩爱、包容接纳、责任共担;亲属之间、邻里之间友善和睦、共同分享、守望相助。家庭成员日常生活温馨乐观、彼此扶助、相濡以沫;工作方面,其后辈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勉为民、甘于奉献,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诚实劳动、勤劳致富,合法经营、公平交易,重信用、守承诺,真诚做人、守信做事,树立尚德守法、以义取利的义利观,传承以信笃行、以诚兴业的优良品德,遵守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准则,立足岗位践行诚信规范。

(作者:向柏蓉 吴子勇)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