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姜长贵:传承中医药文化 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3-21 浏览次数:

“你按照这个药方拿去配药室配药,还有平时注意休息……”

“好的,谢谢姜院长。”一大早,在绥阳县中医医院,院长姜长贵正在接待前来寻医问诊的病人及家属。每周二是姜长贵的坐诊时间,由于平时还要处理行政事务,除坐诊时间外,有需要咨询病情的病人也会来到他的办公室开具处方,向他咨询治疗的建议。

姜长贵是土生土长的绥阳旺草人。1983年,他在报考学校和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贵阳中医学院的中医学专业,从此开启了漫漫中医路。

“我们小时候生病大多是服用中草药、刮痧等,对中医药治病有切身的感受。”姜长贵向记者分享了自己从医的初心,“198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绥阳县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医院没有中医科室,经过认真地思考,我决定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

经过姜长贵不懈的努力,他在2010年12月获得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职称,成为当时全省县级医师中的第一批正高医师,也是绥阳县医疗卫生系统第一个获得正高职称的医师。

从医35年来,姜长贵对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其独到的见解。1992年,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创新提出了治疗糖尿病在“痰瘀论治”下从事临床实践,并发表了相应的论文,经过贵州省科技情报所查询认定,该方法当时在国内治疗糖尿病方面处于较先进的水平。

经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姜长贵具有了精湛的医术,中医药专家的名气也越来越响,许多患者都慕名而来找他看病,方小玲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方小玲患上过敏性紫癜,腿部手部出现红色斑块,四处求医问诊,治疗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且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了副作用,通过亲友介绍,她找到了姜长贵为其进行中医治疗。

“第一次是开了十副中药,吃了后有一些效果,我又继续来开,每一次他都根据斑块的情况适当调整中药配方,前后开了70副中药,吃了两个多月,斑块症状全部消失,并且再也没有复发。”方小玲连连称赞姜长贵医术高明,而且陆续介绍了多位类似患者向姜长贵寻求治疗,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近年来,姜长贵先后获得“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遵义市名中医”等荣誉称号,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姜长贵传承工作室,通过“传帮带”形式传承中医国粹和学术思想,截至目前,姜长贵传承工作室已收学生14名。

叶军是绥阳县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任,从事中医工作10余年,今年是其跟师学艺的第五年。平日,他主要通过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疑难病例讨论、理论学习等方式进行中医技术学习。

“师傅将他30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门诊、住院病人查房、野外采药实践学习等途径教给我们,解决了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我个人在中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解决一部分的疑难杂症问题。”谈及收获,叶军对师傅姜长贵充满感激。

从一名基层医生到成为医院管理者,姜长贵深感这些年一路走来的艰辛,不仅要继续钻研中医技术,还要做好医院的行政工作,内外兼修,在人文和医疗质量方面双重发力,才能打造出百姓认可、满意的医院,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他在业务上兢兢业业,虽然现在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但是他依然刻苦钻研、坚守一线、精益求精,坚持中医传承,弘扬中医文化;同时,他在生活中为人随和,工作上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团结班子,大力发展壮大医院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绥阳县中医医院副院长王良勇说道。

据了解,姜长贵先后在《华西医学》《中国新药杂志》《中医杂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编《糖尿病防治》《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应用》《临床疾病中医治疗与康复》等书目。

“在未来工作中,我将发挥自身专长,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持续做好“传帮带”工作,帮助年轻医师尽快成长;收集整理民间单、验方和个人医案,提供临床医师使用借鉴;依托中医馆建设,推广中医药使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绥阳县中医医院将立足绥阳县创建中医药综合改革省级示范县的要求,积极在中医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发力,尤其是大健康产品的研发上不断探索,为全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姜长贵表示。

(稿件来源:绥阳发布)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