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全国名中医凌湘力:一路学医一路行医 尽心尽责待病人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3-10 浏览次数:
【人物小传】
凌湘力,女,1950年8月生,贵州贵阳人,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
从医47载,她善治疑难杂病,经过多年理论探索及临床凝练,形成以和衡理论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创制了“糖通饮”“芪术汤”“疏肝和胃汤”等经验方,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恶性肿瘤、脾胃病等,获得突破性疗效。
1950年8月,凌湘力出生于医学世家,幼时她便对学医充满向往。1968年,在贵阳一中读书的凌湘力便和同学们一起去到了罗甸县当知青。
“当地很贫穷,普遍缺医少药。”这是凌湘力对罗甸县的最初印象,面对罗甸县的情况,她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学点什么来帮助当地的群众。借着回贵阳探亲的机会,凌湘力来到贵阳医学院拜师学习了中医知识和针灸技术。
回到罗甸后,只要有空闲时间,凌湘力就会学习关于中草药、针灸等方面的医学知识,并开始尝试着使用针灸、中药给当地的老百姓治病,深受村民欢迎。
1971年,凌湘力被派到贵阳中医学院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学习中药的加工炮制方法,这也让她对中草药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了解。1973年,凌湘力考上贵阳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因痴爱中医,她便主动申请到中医科工作。
据凌湘力回忆,刚到中医科,她就参加了“贵州省西学中班”学习,在那里她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及临床理论知识。1983年,凌湘力又到湖南中医研究院深造,深得欧阳琦、孙光荣、刘炳凡、李聪莆等大师亲炙,她的中医基础和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行医47年,凌湘力通过饱读经典、博采众长,融汇中西,以及几十年的临床、教学经历,对于疑难杂病诊治她的经验更是丰富独到。凌湘力经过多年理论探索及临床凝练,形成以和衡理论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创制“糖通饮”“芪术汤”“疏肝和胃汤”等经验方,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恶性肿瘤、脾胃病等,获得突破性疗效。
如今,凌湘力仍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为患者排忧解难。
“既然病人信任我,来找我看病,我就应该尽好一名医生职责。”凌湘力说。
凌湘力不仅是一名好中医,更是一名优秀的中医传承人。用她的话来说,不仅要当一名好的医生,也要当一位好老师,成为好老师就要把自己的业务做到极致,才能真正把知识和技术传承给学生,这也是她最初对自己当老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在西医院校长期执教的中医师,为了让学生对中医感兴趣,真正喜欢中医、热爱中医,凌湘力想尽了办法。每堂课她都要做足功课,提前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总结提炼知识要点,在课堂上通过列举通俗易懂的例子,向学生们讲解中医的理论知识,深受学生欢迎。
2008年,凌湘力被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连续成为第四、五、六、七批师承学员指导老师。同时,她还是全国首批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2010年退休后,她仍坚持带学生坐诊、查房,手把手教他们诊脉辨证,把自己几十年所学所悟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传授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本报记者 赵明艳)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